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王阳明
稿源: 中国文化网   2016-04-12 10:41:20 报料热线:81850000

  王阳明的一生,似乎一直处在漂泊的状态之中。故乡余姚瑞云楼,可能仅仅是他一个想久居而不得的浅梦萦绕地。

  入仕后的王阳明,最风光的也许是在朝廷里做着兵部主事、太仆少卿、兵部尚书,以及缘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被加封为新建伯。但是,由于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杖罚后“下放”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境)“体验生活”,在那儿的一个石洞里面壁思过。

  1529年,远在广西的王阳明积劳成疾,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匆忙向朝廷打了请假报告之后,就往老家余姚赶路。当他从广西到广东,翻过梅岭进入他曾担任过巡抚的江西,这位心力交瘁的漂泊者,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在江西南安陨落。

  余姚瑞云楼

  仙人送子遗佳话

  在余姚,流传着许多有关王阳明的民间故事,“瑞云楼仙人送贵子”更是被乡人们津津乐道。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城关的一户殷实的读书人家。王阳明的祖父叫王伦,生性好竹,环绕居宅种满了各类竹子,人称竹轩先生。祖母姓岑,人称岑氏太夫人;王阳明父亲叫王华,曾在成化十七年考中状元,做过皇帝的老师,人称状元公;母亲姓郑,人称郑氏夫人。

  相传王阳明出生时,祖母岑氏太夫人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阳光明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穿着绯红色的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一婴儿,脚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一直朝着王家住宅而去,将婴儿送入岑氏太夫人怀间。岑氏太夫人一觉醒来,但听得儿媳郑氏房中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也就在这个辰光,周围邻居远远望见王家住处一片红光,以为着火了,争相担水奔来救火。此刻,岑氏太夫人正在儿媳妇的产房中,听到人声喧哗,急忙赶了出来,待问明情由后,方知闹了一场误会。众邻居深感惊奇:生孩子怎地会满院红光呢?莫非这孩子非同寻常?于是纷纷向岑氏太夫人道喜。更有人建议:您王家今日可谓瑞气高照,云彩飞扬,贵子诞生,红光满院,王家这座楼房应改作“瑞云楼”。有此一段因缘,祖父王伦即给王阳明取了“云儿”的小名。从此,王家住处便被称为“瑞云楼”。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民间百姓往往喜欢给自己所敬仰的历史名人添加些美丽的传说,或借梦境来表达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奇迹,用来寄托自己的崇拜心情。

  王阳明的故居位于余姚城关武胜门西侧,王阳明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去年,王阳明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保”备选名单。

  最近,余姚市文化部门斥巨资对“瑞云楼”进行全方位的修缮。依次对大门、仪门、石库门、泰山堂、瑞云楼、后大门以及后罩堂的庭院地坪地面、木结构、墙体、屋面、油漆断白等实施修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并整治周边环境,保留50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为了保存王阳明故居及武胜门街区的传统风格,在阳明西路进入武胜门路入口位置,按历史遗存修复一座为王阳明而建的“新建伯”坊。步入石坊后,在王阳明故居大门东端,修复一扇向东开的过街门,并在大门前按照明代风格修复一座雕塑。

  龙场龙山中

  悟道讲学播良知

  这位小名叫“云儿”的大师,其本名为王守仁,字伯安,因曾居故乡阳明洞苦读圣人书,自号阳明子,后人乃称之为阳明先生。

  挑灯苦读,充实了王阳明的思想;四处漂泊,印证了所学经义,并在为人处世和性格磨砺上渐趋至善至真,终成流芳百世的一代大师。

  在研读与漂泊中,王阳明始终未忘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这件大事情。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个地方的讲学情景不能不说说。

  一处是王阳明的贬谪地———贵州龙场驿。

  龙场驿地处贵州万山丛棘之中,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面对艰苦的环境,王阳明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他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切的反思,一心想以新的人生观念来改造自身,培养一种新的心理结构。史学上把王阳明的这段经历称之为“龙场悟道”。与此同时,王阳明闻知,龙场从来没有教书的先生,也就极少有读书的人,当地居民几乎都是文盲。王阳明即以“阳明小洞天”作为讲学堂,利用晚上村民农闲的辰光,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后来听讲的人多了,王阳明便开办了“龙冈书院”。在贵州的3年时间里,王阳明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只要是想学的人,一概接收。及至王阳明在贵阳城内的“文明书院”讲学,他为西南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学人,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曾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后人评价:龙冈山有书院教育是从王阳明开始的,他开启了“派启姚江”(“姚江学派”是由王阳明创立的)、“化启西南”之风,王阳明也便成了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化西南的第一人。

  另一处重要讲学地,是在故乡余姚龙泉山的中天阁。

  1521年3月,只活了31岁的武宗皇帝死了。武宗没有儿子,只好从他最亲近的堂兄弟中选择了朱厚熜来继承皇位,即明世宗嘉靖。这一年的9月,王阳明向新登基的皇帝请了假,回余姚祭扫祖墓。回到余姚后,王阳明登上伯山、禾山,祭扫过历代先祖的坟墓之后,即回故居“瑞云楼”。他对自己因军务缠身,对亲生母亲、祖父、祖母不能生奉死葬感到不安和痛心,哭了好几天。

  当时,余姚有个著名的读书人叫钱德洪,他在城关龙泉山上的中天阁中设立讲学堂,以教授生徒为业。钱德洪早就听说王阳明专讲“良知”学说,很希望拜他为师,只因当初王阳明远在江西任职,无法拜师。听说王阳明回家了,当即通过王阳明的侄子王正心的关系,带领侄子钱大经、钱应扬,上门叩见王阳明。尔后,又率领74位学人,把王阳明迎请到中天阁,行集体拜师礼。随之,王阳明开讲了在故乡的第一堂课。

  同年12月,新皇帝为奖励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叛的卓著功勋,晋封他为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才过2个月,即1522年2月,王阳明的父亲因病去世。按照明朝官场规矩,王阳明必须回家“丁忧”守丧。王阳明离职回家,同时应余姚和绍兴两地学人要求,在两地开讲。3年丧期满后,因受到朝廷中部分大臣妒恨排挤,未能按期起用,又在家闲居3年,继续讲学。这是王阳明一生中讲学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

  龙泉山上的中天阁,是王阳明最主要的讲学堂。这儿环境幽静,绿树掩映,光影斑驳,春日桃花含笑,夏日榴花飞火,秋日桂香浮动,冬日腊梅怒放。站在阁前,遥望南天,姚江水和四明群峰一览无余,王阳明认为这里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在中天阁讲学时,王阳明还像现在的学校一样制订校规———《书中天阁勉诸生》,亲自题写在阁中的墙壁上,用以告诫学子。他还规定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自己亲自讲课的日子,其他日子则由钱德洪给学生们辅导“良知”基本道理。遇到王阳明亲自讲课的日子,来听讲的多达300余人,中天阁内容纳不下,迟来的人只好站在中天阁前的走廊上听课。

  多年在外漂泊的王阳明,多次以旧疾扰身的原因上奏皇帝请求返乡。世宗皇帝终于同意。

  50岁到56岁,王阳明在家乡余姚将息。闲不住的他,仍在城关的龙泉山上收徒讲学。王阳明56岁时,再度奉命到两广、江西、湖广地区征讨。而这次征讨,是因为皇帝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一次想起了曾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王阳明。这对身体虚弱本想归隐的王阳明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王阳明受任于国家危难之际,并且凯旋。

  遗憾的是,这位刚正不阿的忠臣在凯旋的号角声中,卒于回程的舟上。家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嘉靖八年正月,丧发南昌。2月,丧至越。到11月11日。葬于洪溪。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从此结束了他的漂泊岁月,卧听舜水荡荡,静闻谷风喁喁。

  57岁而卒,在不长的人生历程中,王阳明以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游走决战,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官场中的排挤打击;他曾入狱遭贬,长年生活在边荒境域,在险恶的境遇中创立了“阳明学说”,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潮的先导;他边治政,边治军,边讲学,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朝廷的大臣和有建树的学者;他以超越常人的精神、以高尚的情操、卓异的品格、非凡的勋业、精湛的学说,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极高境界,成为世界级的思想大师。

  【生平】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他文治武功,为明代第一流名臣,所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阳明学说还漂洋过海,为世界所研究和关注。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王阳明全集》(41卷)等著作传世。

  【地址】

  王阳明的故居位于余姚城关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编辑: 孙研

王阳明

稿源: 中国文化网 2016-04-12 10:41:20

  王阳明的一生,似乎一直处在漂泊的状态之中。故乡余姚瑞云楼,可能仅仅是他一个想久居而不得的浅梦萦绕地。

  入仕后的王阳明,最风光的也许是在朝廷里做着兵部主事、太仆少卿、兵部尚书,以及缘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被加封为新建伯。但是,由于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杖罚后“下放”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境)“体验生活”,在那儿的一个石洞里面壁思过。

  1529年,远在广西的王阳明积劳成疾,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匆忙向朝廷打了请假报告之后,就往老家余姚赶路。当他从广西到广东,翻过梅岭进入他曾担任过巡抚的江西,这位心力交瘁的漂泊者,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在江西南安陨落。

  余姚瑞云楼

  仙人送子遗佳话

  在余姚,流传着许多有关王阳明的民间故事,“瑞云楼仙人送贵子”更是被乡人们津津乐道。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城关的一户殷实的读书人家。王阳明的祖父叫王伦,生性好竹,环绕居宅种满了各类竹子,人称竹轩先生。祖母姓岑,人称岑氏太夫人;王阳明父亲叫王华,曾在成化十七年考中状元,做过皇帝的老师,人称状元公;母亲姓郑,人称郑氏夫人。

  相传王阳明出生时,祖母岑氏太夫人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阳光明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穿着绯红色的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一婴儿,脚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一直朝着王家住宅而去,将婴儿送入岑氏太夫人怀间。岑氏太夫人一觉醒来,但听得儿媳郑氏房中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也就在这个辰光,周围邻居远远望见王家住处一片红光,以为着火了,争相担水奔来救火。此刻,岑氏太夫人正在儿媳妇的产房中,听到人声喧哗,急忙赶了出来,待问明情由后,方知闹了一场误会。众邻居深感惊奇:生孩子怎地会满院红光呢?莫非这孩子非同寻常?于是纷纷向岑氏太夫人道喜。更有人建议:您王家今日可谓瑞气高照,云彩飞扬,贵子诞生,红光满院,王家这座楼房应改作“瑞云楼”。有此一段因缘,祖父王伦即给王阳明取了“云儿”的小名。从此,王家住处便被称为“瑞云楼”。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民间百姓往往喜欢给自己所敬仰的历史名人添加些美丽的传说,或借梦境来表达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奇迹,用来寄托自己的崇拜心情。

  王阳明的故居位于余姚城关武胜门西侧,王阳明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去年,王阳明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保”备选名单。

  最近,余姚市文化部门斥巨资对“瑞云楼”进行全方位的修缮。依次对大门、仪门、石库门、泰山堂、瑞云楼、后大门以及后罩堂的庭院地坪地面、木结构、墙体、屋面、油漆断白等实施修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并整治周边环境,保留50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为了保存王阳明故居及武胜门街区的传统风格,在阳明西路进入武胜门路入口位置,按历史遗存修复一座为王阳明而建的“新建伯”坊。步入石坊后,在王阳明故居大门东端,修复一扇向东开的过街门,并在大门前按照明代风格修复一座雕塑。

  龙场龙山中

  悟道讲学播良知

  这位小名叫“云儿”的大师,其本名为王守仁,字伯安,因曾居故乡阳明洞苦读圣人书,自号阳明子,后人乃称之为阳明先生。

  挑灯苦读,充实了王阳明的思想;四处漂泊,印证了所学经义,并在为人处世和性格磨砺上渐趋至善至真,终成流芳百世的一代大师。

  在研读与漂泊中,王阳明始终未忘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这件大事情。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个地方的讲学情景不能不说说。

  一处是王阳明的贬谪地———贵州龙场驿。

  龙场驿地处贵州万山丛棘之中,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面对艰苦的环境,王阳明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他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切的反思,一心想以新的人生观念来改造自身,培养一种新的心理结构。史学上把王阳明的这段经历称之为“龙场悟道”。与此同时,王阳明闻知,龙场从来没有教书的先生,也就极少有读书的人,当地居民几乎都是文盲。王阳明即以“阳明小洞天”作为讲学堂,利用晚上村民农闲的辰光,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后来听讲的人多了,王阳明便开办了“龙冈书院”。在贵州的3年时间里,王阳明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只要是想学的人,一概接收。及至王阳明在贵阳城内的“文明书院”讲学,他为西南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学人,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曾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后人评价:龙冈山有书院教育是从王阳明开始的,他开启了“派启姚江”(“姚江学派”是由王阳明创立的)、“化启西南”之风,王阳明也便成了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化西南的第一人。

  另一处重要讲学地,是在故乡余姚龙泉山的中天阁。

  1521年3月,只活了31岁的武宗皇帝死了。武宗没有儿子,只好从他最亲近的堂兄弟中选择了朱厚熜来继承皇位,即明世宗嘉靖。这一年的9月,王阳明向新登基的皇帝请了假,回余姚祭扫祖墓。回到余姚后,王阳明登上伯山、禾山,祭扫过历代先祖的坟墓之后,即回故居“瑞云楼”。他对自己因军务缠身,对亲生母亲、祖父、祖母不能生奉死葬感到不安和痛心,哭了好几天。

  当时,余姚有个著名的读书人叫钱德洪,他在城关龙泉山上的中天阁中设立讲学堂,以教授生徒为业。钱德洪早就听说王阳明专讲“良知”学说,很希望拜他为师,只因当初王阳明远在江西任职,无法拜师。听说王阳明回家了,当即通过王阳明的侄子王正心的关系,带领侄子钱大经、钱应扬,上门叩见王阳明。尔后,又率领74位学人,把王阳明迎请到中天阁,行集体拜师礼。随之,王阳明开讲了在故乡的第一堂课。

  同年12月,新皇帝为奖励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叛的卓著功勋,晋封他为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才过2个月,即1522年2月,王阳明的父亲因病去世。按照明朝官场规矩,王阳明必须回家“丁忧”守丧。王阳明离职回家,同时应余姚和绍兴两地学人要求,在两地开讲。3年丧期满后,因受到朝廷中部分大臣妒恨排挤,未能按期起用,又在家闲居3年,继续讲学。这是王阳明一生中讲学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

  龙泉山上的中天阁,是王阳明最主要的讲学堂。这儿环境幽静,绿树掩映,光影斑驳,春日桃花含笑,夏日榴花飞火,秋日桂香浮动,冬日腊梅怒放。站在阁前,遥望南天,姚江水和四明群峰一览无余,王阳明认为这里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在中天阁讲学时,王阳明还像现在的学校一样制订校规———《书中天阁勉诸生》,亲自题写在阁中的墙壁上,用以告诫学子。他还规定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自己亲自讲课的日子,其他日子则由钱德洪给学生们辅导“良知”基本道理。遇到王阳明亲自讲课的日子,来听讲的多达300余人,中天阁内容纳不下,迟来的人只好站在中天阁前的走廊上听课。

  多年在外漂泊的王阳明,多次以旧疾扰身的原因上奏皇帝请求返乡。世宗皇帝终于同意。

  50岁到56岁,王阳明在家乡余姚将息。闲不住的他,仍在城关的龙泉山上收徒讲学。王阳明56岁时,再度奉命到两广、江西、湖广地区征讨。而这次征讨,是因为皇帝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一次想起了曾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王阳明。这对身体虚弱本想归隐的王阳明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王阳明受任于国家危难之际,并且凯旋。

  遗憾的是,这位刚正不阿的忠臣在凯旋的号角声中,卒于回程的舟上。家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嘉靖八年正月,丧发南昌。2月,丧至越。到11月11日。葬于洪溪。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从此结束了他的漂泊岁月,卧听舜水荡荡,静闻谷风喁喁。

  57岁而卒,在不长的人生历程中,王阳明以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游走决战,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官场中的排挤打击;他曾入狱遭贬,长年生活在边荒境域,在险恶的境遇中创立了“阳明学说”,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潮的先导;他边治政,边治军,边讲学,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朝廷的大臣和有建树的学者;他以超越常人的精神、以高尚的情操、卓异的品格、非凡的勋业、精湛的学说,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极高境界,成为世界级的思想大师。

  【生平】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他文治武功,为明代第一流名臣,所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阳明学说还漂洋过海,为世界所研究和关注。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王阳明全集》(41卷)等著作传世。

  【地址】

  王阳明的故居位于余姚城关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