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 08:18
大殿
远景
大殿镂空藻井
保国寺位于宁波城区西北,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相传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此,佛教传入,舍宅为寺,后改灵山寺。唐武宗会昌灭佛,灵山寺毁,唐广明年间(880-881)重建,赐额“保国寺”。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称“精进院”,后又更名“保国寺”。宋真宗祥符年间,复有德贤、德诚两大师中兴保国。元、明两代500年间,历经兴葺。
现存建筑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经幢、天王殿、大殿、观音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和僧舍。保国寺大殿是全寺的主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为单檐九脊殿,平面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用材硕大,相当于宋《营造法式》的五等材。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还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无梁殿除建筑风格独特外,还有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之奇。结构独特,气势宏伟,是国内现存重要的木构建筑之一。
保国寺大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大殿营造时正值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与阿育王寺、天童禅寺一样,保国寺在天台宗传播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建筑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家的佛教建筑有较大的影响,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遗存。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史教授郭黛姮先生在其所著《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中论述到:保国寺大殿建筑比世界建筑巨著《营造法式》还早90年,成为《营造法式》的实例见证。2004年7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尤嘎先生在考察保国寺期间,更是由衷地发出“宁波人民有创造力”“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赞叹,对宁波先民伟大的创造给予高度评价。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提供: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