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08:48
中国宁波网金华讯(记者:徐超 )上午10点多,记者和50多位全国知名网媒记者和自媒体人,来到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开始了“走进美丽金东 写意希望田野”的采风之旅。
蒲塘村作为行程的第一站,会有哪些风景呢?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蒲塘村三面浅山坡环抱,一面清水塘环绕,当地人俗称“燕儿窝”。一路上,澧浦镇镇干部盛妙苗向我们介绍着蒲塘,她说,这个村子,无论男女老少,家家练拳、世代相传,至今依然习武成风;她说,这个村子,藏着金华最出名的金华一中的旧址,常常吸引金华学子慕名前来;她还说,这里有高大上的农文文化礼堂,看了我们就会知道。
据介绍,蒲塘村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王。先祖王彦超是五代末的名将,一直为王氏后人颂扬。《蒲塘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王彦超率子孙迁居义乌,后世为避水患迁居金华栗山之阳(即蒲塘),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走进村子,祠堂口一株参天大树,面前是一个水塘,一到夏天,这里便会开满荷花。“飘着细雨的夏天,池塘最美,烟雨蒙蒙,荷花正盛。”盛妙苗告诉我们,从蒲塘走出去的民国名仕王廷扬写有《蒲塘十景诗》,这清塘烟雨就是其中一景。
作为“大将的后裔”,村里传承了“文经武纬”的祖训。
蒲塘村的诸多古建筑中,文昌阁独具特色。文昌阁本是激励崇文向学的文化场所,但在蒲塘,文昌阁内,上供奉文昌帝君,下供奉武圣关公,门楼之内有“文昌武曲”牌匾,大门之阳有“文经武纬”祖训。文昌帝君与武圣关公同奉一阁,堪称独特。
这种文武双全的格局,除了尊崇南迁始祖王彦超“有文有武”之御赞,还在倡导“文经武纬”的治村强民理念。蒲塘村民家家练拳、世代相传,至今依然习武成风,“五经拳”已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化礼堂,蒲塘村表演队向我们展示了“五经拳”,全套72招式,舞起来虎虎生威。领队老人王深江,72岁,是村里的“五经拳”教练,满头白发,威风凛凛。老人介绍,蒲塘盛行练拳大约始于明代中期,为了保卫村庄,村民根据蒲塘村房子间距近、转弯多、小弄堂多的特点,吸取各派拳路优点,独创出适用于小弄堂散打、易攻能守、能以少胜多的“蒲塘五经拳”,灵活多变、有攻有守。
新华网记者王婵说,“五经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老少皆宜,丰富了村名的精神生活。“蒲塘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交流、生活的精神乐园。”乐山日报记者方卓青、萧山网记者陈茜如、宁波网记者毛雪娇都纷纷赞叹:“太棒了,虎虎生威,这里的老人和孩子传承文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王氏宗祠的建筑格局,也非常有意思,是典型的徽派“四水归堂”格局,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堂之上悬挂着约50块牌匾。这些牌匾都是王家历代英才金榜题名的牌匾。据说获得进士的就有10余个,其他的举人就数不胜数了。另外还有像“左丞”“四世一品”等匾额,更显示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地位。
除了王氏宗祠,蒲塘村内依然保留着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素有“一祠一阁四寺四庙十堂楼”,除四寺四庙大部分已毁,其余大都尚存。
行走蒲塘村,古建新居杂合,恍如穿越古今。村里的古建筑,大多结合了徽州与婺州风格,小天井、马头墙,青石条、磨砖花雕门面,楼屋随地势而走、道路高低曲折,厅堂相连、弄堂狭窄,恰似一张蜘蛛大网,穿村走巷别有趣味。
连片古建中,盛妙苗带我们参观了金华“最厉害”的学府——金华一中的旧址。据介绍,金一中曾涌现了像黄宾虹、邵飘萍、陈望道、艾青等著名校友。校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当时的校长把学校搬迁至蒲塘村,教室及宿舍遍布村中各厅堂农舍。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遥想当时,战火纷飞,带上孩子漫步在这几栋曾经的学府,告诉他们先辈的不易,这种教育意义远胜书本的枯燥。
紧挨着金一中旧址的,就是蒲塘村文化礼堂,共有1墙、1园、2堂、5馆、5廊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看到之前,很难想象,在金华农村,有如此高大上的文化设施。
编辑: 赖小惠
- 福建泉州海域江豚搁浅 眼角流血
- 派出所所长上班时间"斗地主"被处分
- 凤凰古城取消门票 商户:黎明要来了
- 19岁女生难产而死:穿衣宽大 没发现
- 高中生因带手机被劝退 家长接受不了
- 桑德斯反击 “帽子戏法”连下三州小挫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