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4日讯“治水不能光靠政府‘输血’。”看着家门前的黄塘溪一天比一天清澈,常山县黄塘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既欢喜又焦虑。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力,更需要资金。对于常山县来说,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就是,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如果治水仅靠“输血”,很难常态长效。
趁着衢州市“五水共治”推向纵深、“清塘美河”春季大会战打响之际,常山县在各个村庄推行公司化治水模式,让山水成为风景的同时,让更多的村民获益,共享治水成果。
山水作价入股
阳春三月,常山县大桥头乡?桥村已经开始竹筏漂流活动,与此同时,白石镇聚宝村的一处休闲垂钓区,正在紧张施工。
聚宝村的户外休闲项目,预计投资规模达3000余万元,建成后,聚宝村将成为一个休闲景区。过去,对于聚宝村来说,要投入那么大的旅游项目,无疑是“天方夜谭”。
有山有水,聚宝村风光不错,但是由于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们想要发展生态经济却有心无力。
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常山不少经济薄弱的村庄。这些年来,有不少单位来常山各个小山村考察,并有意向在这里投资发展生态养生产业。“如何把项目拉进来的同时,助力我们治理环境、带动百姓提高收入。”常山县各级干部在思考。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常山的绿水青山成了乡村实实在在的“本钱”。如今,常山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山水折价入股的环境治理模式:由村集体与全体股东商定,将河道、山林资源及已投入的基础设施等集体资源折算为股份,入股到独立的法人公司。根据股权协议约定,开展治河清塘、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并按照旅游项目每张门票抽成一定数额,给予全体村民红利。
家家户户受益
在新昌乡黄塘村,一条清澈见底的黄塘溪穿村而过。“五水共治”以来,当地花大力气治理黄塘溪,如今这条溪不仅在治理上“自给自足”,还为当地的村民致富贡献力量。“我们治理黄塘溪的钱,都是从黄塘溪里赚出来的。”黄塘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说。
黄塘村距离常山县城有50分钟的车程,交通也不太便利,过去村民大多外出打工。2014年,由黄塘村9位有实力的村民共同筹资返乡创建了旅游公司,黄塘村则以山水折价参股,与旅游公司共同开发漂流项目。
如今,村里32户村民都成了旅游公司的股东,每张漂流门票都会抽取4元,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用于“五水共治”等工作。截至目前,旅游公司还累计向村民发放劳动报酬300余万元,每年给村民贴补的医保费用也达到10余万元。
黄塘村的“水文章”越做越大。漂流项目积累的资金,被用来建设全村域景区。去年以来,黄塘村打造了油茶主题公园、滑草项目、小木屋民宿等项目。
实现长效治理
临近中午,芳村镇下猷阁村党支部书记徐志坚还在村里检查小沟渠清理情况。他反复叮嘱在清淤现场的村民:“钱是公司出的,活要干好,否则没法向股东们交代。”
徐志坚所指的“公司”,是2013年成立的常山县牛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下猷阁村由集体投资,占51%股份,村里农户则以土地折价方式参股,占49%股份。
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建成200亩木槿花基地、150亩黄花菜基地、85亩金银花基地、50亩香椿基地,另外还有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基地。2015年,公司总产值达到124.7万元,盈利47.6万元。
徐志坚算了一笔账,仅去年一年用于清淤、保洁的开支就达8万多元。前段时间,村里集中清理了7口大小水塘,又花了5万多元。
“有一个实体作为支撑,而且收入有望逐年增加,专项资金也跟着水涨船高,下一步开展造景、开发乡村旅游等工作就有了底气,不用等、靠、要了。”徐志坚说。
这样的公司化治水模式,如今已成为常山县治水的创新模式。何家乡长风村与浙江谷舞仁生公司签订了月亮湾创意园开发项目后,便对当地50余亩村塘和土地进行整治,如今村塘已经得到治理,土地上也重新翻耕种上了各色花卉。此外,金川街道十里山清水荷花塘连片开发项目、徐村城郊开心农场项目等,都采用了公司化治水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