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稿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3-14 10:30:48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私欲去方有廉——王阳明"去私欲"哲学思想的廉政价值

我们要着眼长远,完善亚太中长期合作战略架构。中国古代先贤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不能没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亚太合作要面向未来、引领未来,谋划大手笔、塑造大格局。

——2015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语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此地虽然远在贵州,却是王阳明领悟到“知行合一”的地方。公元1508年,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他在此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四条为学做人的规矩,第一条便是“立志”,其余三条是“勤学”“改过”与“责善”。

王阳明将“立志”看得很重,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认为人皆可以为圣贤,关键在于要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脱缰的野马,没有方向到处乱跑,其结果只能是浪费了许多力气,却一事无成。

立志是干好一件事的起点,也是干成一件事源源不绝的动力。写下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的司马迁,继承父亲修史的遗志,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志向,虽然身遭腐刑,也设想过了此残生,却终于不忍不愿不能放弃修史的宏业,在屈辱中奋笔疾书,在苦难中迎来了人生的辉煌。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记得书中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一句话。志向有小有大,既有燕雀之志,也有鸿鹄之志。燕雀能看见的不过是头顶的一方天,燕雀之志不过是求得一人一家的荣华富贵,而鸿鹄却能看见整片天,鸿鹄之志是有大格局、有未来性的理想,是关乎苍生福祉、百姓利益的理想。

共产党人立志就应当立大志、立鸿鹄之志,这既是共产党人应当自觉做到的,更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庄严要求。党章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此,共产党人立志要紧紧站在为民为公的立场上,舍小家为大家,要能将自己的得失荣辱轻轻放下,将人民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头。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与之相适应的奋斗目标。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审查与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圆满完成“十三五”的各项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共产党人现阶段的志向。

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一份沉重的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美好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建党有95年的历史了,在95年光辉的历程中,无数党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为的就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民族的复兴,而今天我们终于逼近了这一理想。当我们向历史纵深处看去时,就能体悟到这一理想同时深深地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史的核心脉络中。

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远的不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眼下我们就面临着经济发展上的很多难题。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复苏缺乏动力,而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巨大压力,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对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转型带来的阵痛,面对“十三五”规划设置的远大目标,我们不应怀忧丧志。困难是有的,但我们更有解决困难的志气。有了这样的志气,就有了强大的信心,而有了强大的信心,就不怕前路的坎坷与羁绊。

立志不易,成事更难。先秦时代的哲学著作《荀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要让绘好的蓝图、立下的志向变成现实,就不能只停留在“见”与“知”的认识层面,而必须深入到“行”的实践层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高远的志向,再伟大的愿景,也要脚踏实地、辛勤奋斗、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清代学者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明这个道理,蜀地有两个僧人都想去千里之外的南海,富和尚对穷和尚说我有钱雇船去都没去成,你只有一瓶一钵,如何能去成?一年后两人再次相见时,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自己已经去过南海了。不立志就不能成事,然而立了志也不一定能成事,要成事还必须要有格局、有气魄、有毅力,如此才能让“有志者,事竟成”。(文慕赫)

编辑: 赖小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稿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3-14 10:30:48

我们要着眼长远,完善亚太中长期合作战略架构。中国古代先贤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不能没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亚太合作要面向未来、引领未来,谋划大手笔、塑造大格局。

——2015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语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此地虽然远在贵州,却是王阳明领悟到“知行合一”的地方。公元1508年,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他在此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四条为学做人的规矩,第一条便是“立志”,其余三条是“勤学”“改过”与“责善”。

王阳明将“立志”看得很重,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认为人皆可以为圣贤,关键在于要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脱缰的野马,没有方向到处乱跑,其结果只能是浪费了许多力气,却一事无成。

立志是干好一件事的起点,也是干成一件事源源不绝的动力。写下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的司马迁,继承父亲修史的遗志,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志向,虽然身遭腐刑,也设想过了此残生,却终于不忍不愿不能放弃修史的宏业,在屈辱中奋笔疾书,在苦难中迎来了人生的辉煌。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记得书中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一句话。志向有小有大,既有燕雀之志,也有鸿鹄之志。燕雀能看见的不过是头顶的一方天,燕雀之志不过是求得一人一家的荣华富贵,而鸿鹄却能看见整片天,鸿鹄之志是有大格局、有未来性的理想,是关乎苍生福祉、百姓利益的理想。

共产党人立志就应当立大志、立鸿鹄之志,这既是共产党人应当自觉做到的,更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庄严要求。党章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此,共产党人立志要紧紧站在为民为公的立场上,舍小家为大家,要能将自己的得失荣辱轻轻放下,将人民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头。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与之相适应的奋斗目标。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审查与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圆满完成“十三五”的各项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共产党人现阶段的志向。

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一份沉重的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美好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建党有95年的历史了,在95年光辉的历程中,无数党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为的就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民族的复兴,而今天我们终于逼近了这一理想。当我们向历史纵深处看去时,就能体悟到这一理想同时深深地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史的核心脉络中。

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远的不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眼下我们就面临着经济发展上的很多难题。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复苏缺乏动力,而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巨大压力,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对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转型带来的阵痛,面对“十三五”规划设置的远大目标,我们不应怀忧丧志。困难是有的,但我们更有解决困难的志气。有了这样的志气,就有了强大的信心,而有了强大的信心,就不怕前路的坎坷与羁绊。

立志不易,成事更难。先秦时代的哲学著作《荀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要让绘好的蓝图、立下的志向变成现实,就不能只停留在“见”与“知”的认识层面,而必须深入到“行”的实践层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高远的志向,再伟大的愿景,也要脚踏实地、辛勤奋斗、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清代学者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明这个道理,蜀地有两个僧人都想去千里之外的南海,富和尚对穷和尚说我有钱雇船去都没去成,你只有一瓶一钵,如何能去成?一年后两人再次相见时,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自己已经去过南海了。不立志就不能成事,然而立了志也不一定能成事,要成事还必须要有格局、有气魄、有毅力,如此才能让“有志者,事竟成”。(文慕赫)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