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它山之石 正文
湖州探索智慧治水新方略 治出绿色发展新气象
http://nbwsgz.cnnb.com.cn  宁波五水共治网   2016年03月03日

陈爽

2月25日,湖州市及德清县、长兴县以优异成绩夺得“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优秀县“大禹鼎”,湖州市“‘五水共治’再提升、全力再夺大禹鼎”的治水目标成为现实。“市21个省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53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中无劣V类和V类水质断面,在全省率先消灭市控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全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达优秀等次,”一串光彩的数字,印证着湖州夺得“大禹鼎”确属实至名归。

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人的自觉意识。生态禀赋优越的湖州,承载着更加厚重的绿色发展期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就是在这里发源,演化为中国新的发展诉求。

如今,“生态立市”已成为湖州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水”切入,湖州人勇于作为,上下齐力,守护一片绿意盎然的好生态,谋求绿色发展新格局。湖州大地上演的“走在前列、富有特色、彰显优势”的治水故事,为湖州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面打响治水“三大战”

第一时间获知再次夺得“大禹鼎”,湖州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娄显杰由衷感慨:“实属不易。”两年来,湖州坚持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切入点,一场治水的生态大考,湖州将其分化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清三河”歼灭战、“以治促转”持久战、“项目建设”攻坚战,并持续引向深入。

湖州将“清三河”作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着力在巩固、拓展、提升上下足功夫,干在实处见实效。

实现长效治理,制度建设是关键。河长是“清三河”一线的主要战斗力,为保障河长的切身利益,调动其治水的积极性,湖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湖州市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办法(试行)》《湖州市区河道保洁市级督查考核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动态排查、跟踪整改、合格销号等日常管理制度。加大河道保洁资金保障,市级“河长”河道和航道保洁的补助标准由1500元/公里提高到5000元/公里,为“清三河”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保障。

按照“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的原则,湖州对境内245.2公里垃圾河、258.9公里黑臭河流全部按照“一河一策”治理方案进行整治,针对全市主干河道、航道、农村小河小港和湖漾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落实市场化保洁、专业队伍保洁、纳入美丽乡村管理、环卫一体化等四种保洁模式,例如,长兴县、吴兴区、南浔区对境内主要航道采取招标确定保洁单位;南浔区采用“以养代管”落实渔民开展河道保洁;德清县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一体新模式,彻底解决了水岸保洁不同步的问题;安吉县将河道保洁纳入美丽乡村长效管理。

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两年来,湖州市丝毫没有放松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整治工作,形成了“停、控、整、转”多管齐下的高压态势,倒逼该类企业转型升级。

“关停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湖州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创新实施中水回用等措施,全面完成铅蓄电池、电镀、造纸、制革、印染、化工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淘汰和原地整治提升任务,并腾出27.8万吨标煤的用能空间。对于长兴粉体及喷水织机、德清小化工、安吉小竹业、吴兴小砂洗及小印花、南浔小木业等“低小散”区域性行业,以“改造提升、搬迁入园、合理转移、关停淘汰”为原则开展转型整治,先后关停“低小散”企业1093家。与此同时,一批集聚、绿色、循环发展的示范项目应运而生:吴兴区投资9亿元建设了印花砂洗专业园区,分散的17家砂洗、102家印花企业迁入了专业园区;长兴县对全县7.2万台喷水织机全部实行中水回用,每年为企业节约用水成本1296万元。随着一系列治污组合拳的强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产业布局及空间分布更加趋于合理。

为推进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湖州以打“持久战”的姿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在湖州农业发展史上,温室龟鳖养殖曾扮演重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养殖范围的不断扩大,该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成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湖州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强力推进温室龟鳖养殖场整治。仅2015年,便拆除温室龟鳖养殖大棚面积达212.1万平方米,全市温室龟鳖养殖面积由2014年底的299万平方米缩减至111万平方米,德清县、吴兴区温室鳖养殖则实现了“清零”。

另一个农业污染主体——生猪养殖行业同样得到了集中整治。生猪存栏量由2012年的125万头下降至55万头,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25个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点覆盖全市,病死动物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传统高污染农业项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成为湖州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农民增收致富指引了新路径。

随着全市管网建设的加速推进,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长度相当于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覆盖城乡的截污主管网和毛细管网更加完善,市域所有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已完成543个行政村的治理任务,新增受益农户15.7万户。如今,太湖水厂项目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成后,湖州东部平原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彻底解决,湖州将因此形成“同源、同质、同价”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探索智慧治水新方略

在既有条件基础上的创新探索,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大数据时代的技术革新与治水使命相遇,敢于善于创新的湖州人用“建立融信息化知水、网络化管水、智能化用水、互动化督水”等创新实践,给“五水共治”大考注入了活力十足的智慧因子,湖州,因此迎来了“五水共治”的全面升级。

在安吉县天荒坪镇浒溪河白水湾段,河岸边装置着一个高清数字监控摄像头,方圆500米的情况都在它的掌控之中。在湖州,类似这样的摄像头有7600多个,分布在境内重要干支流、浑泥港、泥河等节点,“摄像头为我们督查提供了依据,并及时提醒我们对有关河道进行整治。”湖州市治水办负责人说。

在德清,无人机被用于巡视河道保洁,一旦发现河道情况异常,无人机便将地理信息传回县城管执法大队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根据坐标位置,中心将在第一时间把问题交办给管辖区域责任人。钟管镇曲溪村曲溪新桥西侧水域曾发现杂草污染,借助无人机协助,污染物当天便被清理干净了。无人机投入河道保洁,效率高、覆盖广、少盲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

“互联网+”系统被用于全市河长管理工作。2015年,湖州市开展“河长制”信息化系统建设,建成集水质查询、污染源分布、巡查日志、信访举报处理、应急指挥、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如今,全市市级以上河道(重要流域)已实现监控管理全覆盖,任何河流的巡查记录、信息举报处理、工作考核、水质查询、污染源分布查询等信息都能通过该系统实现。

事实上,这只是湖州智慧治水的冰山一角。

针对重点污染企业和列入印染行业整治的企业,湖州市建立了排污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重点污染源24小时排放浓度和总量双同时监控,已有103家重点企业建成103套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建立了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确保废水符合纳管标准,做到排污纳管实时监管;吴兴区建立了治水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实时监控画面等基础数据信息接入中心,对河道的日常保洁以及排涝、机埠运行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南浔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强化建后管护、资源管理、应急指挥、决策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对区域内河网水系、水利设施、水资源、治水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安吉县在西苕溪干流、浑泥港、泥河等流域安装了1494个高清摄像头,实现主要河道、水库监控全覆盖,这一做法在全省各县区尚属首例,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办法、新方略被及时用于实践,促进了治水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截至2015年10月,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市21个省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比例以及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9.5个百分点。

治出绿色发展新气象

“五水共治”作为一项宏大的民生工程,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使经济社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生态底蕴深厚的湖州,从“治水”出发,逐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位及居民生活品质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因为水更美、生态更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再成为现实,湖州社会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新气象。

在湖州,以治水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湖州全市的喷水织机、火电等行业均使用了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污水零排放;长兴县对蓄电池行业进行集中整治,企业数量由原来的225家锐减到15家,并全部集中入园,产值则由原来的17亿元升至280亿元;安吉县正新牧业通过干湿分离把猪粪等废弃物制作成有机肥,实现“零排放”,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南浔区善琏镇将8家养殖场拆除后的2000亩农田进行复垦并集中流转,打造成种植、观赏、采摘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实现“猪棚变大棚”的转型;全市所有在产矿山都达到了绿色矿山标准,在去年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湖州绿色矿山创建经验成为与会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

湖州的母亲河苕溪恢复了多年前的清洌,也见证着吴兴区东林镇的华丽蜕变。

东林镇是远近闻名的龟鳖产业大镇。2014年起,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东林镇开始对龟鳖产业进行整治,2616个龟鳖大棚仅剩下824个。保健村养殖户陈金乔拆掉龟鳖棚后,在村里承包了70亩地,进行“小龙虾+茭白”的生态套养;保国村10余家养殖户联手外出创业,在江苏扬州进行连片集中的生态养殖,把东林镇的生态经“念”到了省外。据悉,2015年,东林共推广生态高效农业模式23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个、生态化农业项目12个。

作为城市的建设新亮点,一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成为聚集产业和人口的新区域:吴兴区东部新城的西山漾湿地公园项目,扩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太湖边的图影湿地、长田漾湿地等,经过清淤、治污等综合治理后,逐渐成为旅游新景区,带动了太湖南岸的开发。不久前,凭借优良的原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溇港文化底蕴,图影生态湿地文化园获得了“4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湖州通过治水等环境整治组合拳,建成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江南茶乡、鱼米之乡等17条美丽乡村示范带,良好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了生态红利、发展活力,洋家乐、农家乐等新型业态风生水起,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收益。

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湖州治水氛围日益浓厚,对于“治水”和“生态”的意义,人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恪守生态之美”已演化为一种日常自觉。

德清县乾元镇洛舍村村民自发制定护水公约,作为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长兴夹浦镇村民自发建起“壹基金”,用来补充村里河道的治理和保洁费用……目前,湖州市正在完善全民治水机制,研究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过程介入参与监理、付费使用参与运维等方式,以更好地引导民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治得好水,换来青山绿水的美丽回归,悠悠清水以灵动的美萦绕着整个湖州。这闻名于世的“南太湖明珠”将以史上最美的形象,吸引更多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2015年湖州   “五水共治”成效一览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21个省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市5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类水以上断面比例为94.3%,无劣V类和V类水质断面,在全省率先消灭市控以上劣V类及V类水质断面,全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达优秀等次。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已完成治水总投资139亿元,其中,61.6亿元用于治理污水。   全市各县区均达到“清三河”达标县创建标准并通过市级验收,继安吉县之后,长兴县、德清县通过省级验收。   全市7373条、9380公里河道共落实“河长”5425名,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道的全覆盖;市级以上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重要流域安装7600余个高清摄像头,有103家重点企业建成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   累计建成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长度相当于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全市污水处理量达61.84万吨/日,平均运行负荷率达81%,市域所有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   关停淘汰企业(作坊)659家,整治提升417家,搬迁入园159家。铅蓄电池、电镀、造纸、制革、印染、化工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淘汰和原地整治提升任务全面完成。   关闭建筑石料矿山62家,开采总量从2012年的1.64亿吨降至2013年的8662万吨,所有在产矿山都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完成37座废弃矿山治理。   全市生猪存栏量由2012年的125万头下降至55万头,温室龟鳖养殖面积由2014年底的299万平方米缩减至111万平方米,腾出约3.2万亩土地空间,德清县、吴兴区的温室鳖养殖全部“清零”;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25个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点覆盖全市,病死动物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   渔民陆上安居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已完工2575套;配套实施市区座家船清理工程,已完成清理1744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