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6 09:10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85岁,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就在国内外都一筹莫展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从2000余种草药中挑选出一个640种草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这一次研究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久,屠呦呦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1971年,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这次,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并改进了提取方法。
在对青蒿提取物进一步分离后,屠呦呦发现了其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后又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抗疟新药。
屠呦呦土生土长,没出国甚至不太会讲英语,不仅没有院士光环,研究成果也不曾在一些重磅的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2011年9月,屠呦呦在美国获得拉斯克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尔奖的风向标。该奖项的颁奖词写道:“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众望所归,斩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曾这样寄语中国年轻的科学家们,这也是她一路走来的心声。
编辑: 陈燕
- 江苏一笨贼作案被卡窗户 民警解救后将其抓捕
- 盲人因无语音验证致无法购票 起诉铁总
- 村官家门口中4支毒镖身亡 4个月未破案
- 男子夜间提刀砍伤邻居 自称"梦游"伤人
- 14岁少年强奸20岁女大学生未遂下杀手
- 济州机场停航44小时恢复运作 发送数万滞留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