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宁波网首页
免费邮箱 注册
登录宁波网会员平台 | 宁报集团检索中心
首页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社会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 | 民生 | 第一现场 | 对话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1-12 11:35:59   稿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打印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其次是读《阳明先生年谱》,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发展的脉络。

《传习录》的成书经过

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与钱明、董平、姚延福诸先生合作编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初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精装修订版和平装简体字版。《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标点的《传习录》。其后是《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等阳明原著及《年谱》、《世德纪》等后学附录著作,凡四十一卷。《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与众弟子的论学语录汇编,阐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观点,中卷是与顾东桥等论学书函八篇,及《训示》《教约》二篇,着重讨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的内涵与意义。下卷是论学语录,附《朱子晚年定论》,主要论述知行合一与良知“四句教”及朱陆异同。可以说,《传习录》三卷是阳明良知心学的主要载体,是王阳明思想精华之所在。

《传习录》之得名,当源自于《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言。其编辑、刊行过程则相当复杂。最早是由王阳明首座弟子徐爱所编。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41岁在京讲学执弟子礼起,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的谈话语录,编为《传习录》一卷,但未刊行。正德十三年(1518),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一卷与自己所录一卷、同门陆澄所录一卷合刊于江西赣州,定名《传习录》,凡三卷。嘉靖三年(1524)十月,阳明弟子南大吉合薛刻《传习录》与己所收王阳明论学书函若干篇,成《续刻传习录》二册五卷,刊行于越中(今绍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阳明弟子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合编为《传习续录》刊行于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水西精舍”。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与薛刻《传习录》合编为三卷。隆庆六年(1572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汇辑刊行《王文成公全书》,以徐爱、陆澄、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函8篇为中卷,以钱德洪、王畿所编《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这就是《王文成公全书》本的《传习录》,也是后世几种《王文成公全书》和《王阳明全集》所收录的通行本上中下三卷《传习录》的蓝本。但王阳明弟子众多,所记师说各有异同。例如,阳明弟子朱得之记述的《稽山承语》,则多不见于今本《传习录》。此外还有现代日本学者佐藤一斋所辑《传习录栏外书》和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的《传习录拾遗》。我们将这些辑佚、补遗的王阳明讲学语录都编入了《王阳明全集新编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五册第三十九卷。在各种《传习录》版本中,就内容而言,仍以浙江古籍版搜罗最全,就版本准确、校勘谨严而言,则以上海古籍版2011年上中下三册简体字版最佳。

《传习录》的思想精华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学远承孟子,近继陆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所谓阳明学,就是由王阳明创立、其后学传承光大、合“良知”本体论、“致良知”方法论、“知行合一”实践论、“亲亲仁民”民本论四位一体的良知心学。《传习录》三卷的内容集中体现了阳明学的具体内容。现择其思想精华概述如下:

一是“良知即天理”的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心”本体论。但他进一步探索了“心之本体”的问题,如答徐爱问时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传习录上》)这是很明确地说明了“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观点。他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可见,“良知”二字,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是确立道德理性的“心”之本体,这个“良知”,从根本上讲就是道德自觉。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天理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这就叫“致良知”。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又说:“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传习录下》)“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都说明,“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宗旨。

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又说:“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传习录中》)“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但王阳明虽然讲知行不可分,实际上他更重视力行实践的工夫。所以其后学黄宗羲在解说王阳明“致良知”说时作了“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的解读,则“致良知”便是“行良知”。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四是“亲亲仁民”的“民本”论。这是王阳明良知学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他指出:“‘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传习录上》)王阳明“亲民”说的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主张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亲民”。这明显继承了孔孟“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传统而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阐述的良知心学,充分体现了王阳明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人文精神,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命题的力行实践精神,以“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为特色的多元兼容精神,以“亲亲仁民,修己安百姓”为治道根本的民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对于当今重建道德信仰、治国理政的实践具有如下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一,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人文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的社会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我们应摈弃竭泽而渔、破坏生态的功利主义发展观,提倡“和谐用中,适度可持续”的发展观,重视生态文明与心态文明的建设。第二,阳明学提倡“明德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建立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具有启示意义。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修身立德,多讲“以德兴国,以文化人”的含文量,少谈以GDP为唯一发展指标的含金量,真正做爱民、保民、富民、安民的民之表率。第三,阳明学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文化观,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儒家式借鉴。第四,阳明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矫正知行脱节、浮躁腐败的官场恶习提供了具有警示性的思想启示。

总之,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

(作者系《王阳明全集》与《阳明学研究丛书》主编。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

原标题: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编辑: 陈燕
图片新闻
广东土豪婚礼 新娘脖子挂满金手镯
小轿车被撞成碎渣竟无人受伤
湛江土豪携“巨款”买车
法院被曝在办公楼安放“驱邪符”
泰国一载中国游客大巴翻车 致19人受伤
美女拍摄水下健身照
摄影师镜头下的朝鲜美女
“迷途”考拉误将路标当桉树
24小时新闻点击榜
 
热图推荐
消费提醒
 
中国社会
 
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