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12:15
根据阳明哲学,人心本然之体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但现实的人心因受物欲之蔽,产生了私我的意识,把自我与他人及万物分隔开来。因此,恢复心之本体、实现万物一体的至仁之境的根本途径是去除私欲,故他说:“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大学问》)阳明认为私是指“有我之私”,欲是指“物欲之蔽”,本然的明德是“未动于欲,未蔽于私”。如果间于私、隔于蔽,明德就丧失了本然之明,所以圣人之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心体之同然”。(《拔本塞源论》)
在这个意义上,德性修养的根本原则是“克己”。我们知道,阳明把儒者成圣之学归结为“为己之学”,这里的己指人的真正自我;克己的己则是指私己之我,阳明认为“为己”必须“克己”,克己才是为己。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书王嘉秀请益卷》)又说:“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传习录》下)私己把世界分成“物”与“我”的对立,导致我与他人和万物的疏离,所以“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与黄宗贤》),人才能实现他真正的自我。
孔子早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认为人之为学不应服务于某一功利目的,而应当为了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为了强调“为己”作为圣学工夫的基本特征,阳明区分了“真吾”与“私吾”,他说:“所谓真吾者,良知之谓也。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言而忠信焉,行而笃敬焉,亦良知所好也,不忠信焉、不笃敬焉,斯恶之矣。故夫名利物欲之好,私吾之好也,天下所恶也,良知之好,真吾之好也,天下之同好也。”(《从吾道人记》)为己要实现的自我就是“真我”,是本我。真吾代表的人格是道德原则的内在根源。阳明的立场与弗洛伊德相反,在阳明看来,弗洛伊德所谓“超我”或“自我”(家庭道德准则的内化及社会训练造就的人格),实际上并不是得自后天的经验,而是人的先验的本我的必然规定。情欲之私并不属于原始本我,反倒是得自后天的一种对本我的污染。因而良知作为真我表示本真、本然的自我,私吾则是没有内在根据的异体之物。
——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编辑: 陈燕
- 古方红糖功效没那么神 小心激素超标
- 全世界今年都要涨工资? 专家:不现实
- 李东生受贿案一审宣判 有期徒刑15年
- 女教授配资炒股亏掉4套房 透支8张卡
- 警方调查斗鱼TV直播"造人"等违规视频
- 车站为一人保留 日本火车站引网友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