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它山之石 正文
美丽浙南水乡治水有力量
http://nbwsgz.cnnb.com.cn  宁波五水共治网   2015年12月21日

8700多名各级河长忙碌在治水一线。图为新桥街道总工会主席、长浃河河长朱忠亮为该市生态化探访团介绍治水情况。

河长制详细规定了河道巡查时间。图为12月10日上午,永兴街道副书记、上河儿河长项波,和督察长张崇彬一起巡查河道。黄日聪王乐平摄

  撰文徐明

  看看典型——万全冯宅河已变样

  11月9日上午,天空下着小雨,30多名不速之客打着雨伞,在平阳县万全镇冯宅河边四处查看。雨水滴落在河面上涟漪不断,白墙黑瓦的建筑和谐地错落在四周。面对让人赏心悦目的清澈河水,很多人边看边点头。这是温州全市青年记者“五水共治”现场新闻大赛活动中,就“河长制”实施情况开展实地采访的场景。

  冯宅河位于平阳县万全镇宋桥社区冯宅村,与瑞平塘河相连,河道全长1公里。作为环绕冯宅村的母亲河,这里曾是当地居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地。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中未能采取保护措施,该河道的水质逐渐变黑、变臭,河面垃圾漂浮成堆,最终形成了让村民望河兴叹的窘境。

  为深入贯彻“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打造浙南美丽水乡,冯宅村在上级支持下,全面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推进冯宅河整治。期间,杨君宝任镇级河长,陈小梅任社区河长,郑有才任村级河长,杨学盖任警长,4人组成了治水“先锋队”。

  村级河长郑有才介绍说,近年来该村已筹集资金150万元,用于河底清淤、河道驳坎、岸边绿化及护岸等工程。整治中,结合冯宅河现状,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研究实施“一河一策”。镇级和社区河长依托《河长工作日记》,切实履行管、治责任,每月定期巡查河道,一旦发现河道受污染、养殖网箱未拆除等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以河长问责机制抓好落实;村级河长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工作,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河道保护宣讲,带头实施“垃圾不落地”,促使全村形成了“众志成城齐护水”的氛围。

  冯宅河旁显眼的位置,竖立着“河长牌”和“护水公约牌”,这是该村以社会监督为推手,自觉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

  经过几年的努力,冯宅河水质再次变得清澈了,波光粼粼,鱼翔浅底。借助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宜居村庄契机,该村将治水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沿河文化长廊。

  通过一系列水文化的引导提升,文化设施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冯宅河再现了美丽浙南水乡的韵味;冯宅村则走在了平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前列,先后荣获省级小康型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党组织、温州市首届十佳魅力乡村等称号。

  万全镇冯宅村,只是平阳县众多在“五水共治”中焕然新生的村庄的缩影,更是温州大地上数千越来越美丽乡村中的一个。近年来,在轰轰烈烈的治水热潮中,水清、岸绿、村美,正成为温州城乡村居新常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温州日益显现美丽浙南水乡风貌,究其原因在于对我省“五水共治”宏伟战略的坚决贯彻,在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众志成城,也在于8700多名各级河长的默默付出。

  振振士气——温州“河长制”新升级

  从2013年开始,温州市实行河长治河政策,目前全市共有8700多名党政干部担任各级河长,为治水出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为有效发挥“河长制”的作用,促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温州市根据我省《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于10月下达了《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工作常态化的通知》,将“河长制”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

  温州全面构建以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为中心的“河长制”,形成河长、河道警长、督察长“三长共治”的责任落实体系。要求全市各地在去年“河长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该制度常态化。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温州进一步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以及3个市级功能区,全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完善“河长制”工作日常办事机构,并且全面配齐各级河长。为了充分体现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治水的重视,进一步发挥市四套班子领导在牵头协调组织和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方面的优势,在去年22位四套班子领导担任24条省、市级河道河长的基础上,增加了14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14条“劣五类”站位所在河道、市区典型黑臭河的市级河长,并同步配备了市级河道督察长和市级河道警长。各县(市、区)也提升了河长配置规格,补充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实现河长全覆盖。

  河长不光要挑担子,还要亮牌子。温州全面公开河长信息,及时更新四级河长名单,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定期对全市所有“河长公示牌”信息进行全面更新。特别是公布了河长的本人电话及职务等内容,有效强化公众对“河长制”工作的公开监督。

  为细化责任分工,温州明确了市级河长负总责、县级河长为责任主体、乡级河长为实施主体、村级河长协助配合的“四级河长”工作职责体系。为保障“五水共治”顺利推进,还实现河道督察长和河道警长全覆盖,开创了该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三长共治”的局面,有效形成以上率下、合力共抓之势,避免“河长制”成为“河长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温州通过完善系列机制,确保河长制的长效运行。

  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工作常态化的通知》的要求,温州全面建立了全市性的河长履职巡查与日记制度、暗访与督办机制、举报投诉受理制度等10项工作机制,强化河长常态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进了“五水共治”工作。

  温州完善借力攻坚机制,按照市本级冲刺“大禹鼎”、县级争创“清三河”达标县的总目标,紧密结合“国模创建”“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水岸同治”等中心工作,借势发力,加速推进治水。

  该市完善了区域联动治水机制。如在平阳、苍南成立鳌江流域污染整治协调委员会,开创鳌江流域“污染共治、环境共保”局面;与丽水签订《菇溪流域环境联合执法实施方案》,建立跨界污染纠纷处置和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与宁德成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温州、宁德预防与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工作意见》,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机制和信息共享互通机制。

  该市还健全长效机制,出台《温州市河道保洁管理办法(试行)》,全面落实资金、队伍,强化全覆盖的河道日常保洁机制。其中,温州市本级落实1000万元河道保洁专项资金和3000万元的水质提升专项工作经费;永嘉县河道保洁资金从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瑞安市全面取缔塘河泥浆船,统一通过管道或车辆运输;洞头、龙湾已经全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平阳、苍南、永嘉等地也已试点推进。

  通过严格考核奖惩,温州切实落实工作责任。该市出台了《温州市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全面系统地对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的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建立了“市考县、县考镇、镇考村”的河长制分级考核体系;加强对河长履职情况的考核,实现河长考核全覆盖,并且把河长履职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出台了《温州市河道整治及长效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河长履职不力的,将受到党政法一体化追责,倒逼河长主动履职。

  探探趋势——治水多举措求实效

  我省“五水共治”分三步走,其中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转眼要迎来三年中的最后一年,温州多措并举,务求治水实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温州全力强化“五水共治”的资金保障,在市级财政落实6亿元年度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大力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发行蓝海股份和塘河股份融资、大力推行PPP等治水模式,多元筹集治水资金。今年以来,温州成功与北京碧水源公司、国开行金融公司签订500亿元“五水共治”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28.4亿元的鹿城区瓯江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工程,已纳入中央首批PPP水利工程试点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BOT项目,已确定承建单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温州全面强化技术支撑。已经出台《温州市生态河道技术导则》,编制《温州市“五水共治”标准体系》,促进治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定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受处理建设规划》,确保治污无死角;还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和测试,定期开展“五水共治”技术服务活动等,强化技术服务推广。

  在政策保障方面,温州也作了进一步强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及水乡核心区建设中整理出的城镇低效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五水共治”项目,全力保障治水设施建设。该市还在加快研究排污权交易、水价调整、差别化产业政策,以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推广PPP模式等政策文件,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和保障。

  政府的导向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治水氛围。该市坚持全民发动,积极实施“五水共治”公益宣传“十进”活动,通过将“五水共治”纳入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学内容,举办“五水共治”文化晚会、传唱大禹纪念歌、开展“十万教师访家庭、百万家长进校园”等,全面宣传普及治水知识。在广泛宣传发动下,温州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强化,治水氛围更加浓厚,社会自愿捐资金额高达6.86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五水共治”为民所享,因此吸引了全民参与。在该市乐清,10万民兵在人武部的组织下,今年投入治水掀起“地道战”,专门清理暗河暗沟。在和平时期,民兵能发挥独特作用,承担治水重任,自然具有非凡的意义,央视“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专门关注。温州通过拓展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全国草根环保第一人”陈飞、“全国环保建议王”杨建南等民间知名环保人士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组建治水团、护水团、义工服务团和“治水公益联盟”等社会团体。目前全市已成立公益环保组织50多家,治水志愿者队伍800多支、成员3万多人。特别是一批企业积极投身“五水共治”,从环境消费者蜕变成了环保捍卫者,如森马集团等企业主动承接河道保洁、认领河段整治,形成“全民治水温州现象”。在该市鹿城区,还出现了全省首个公众参与治水APP项目“水立方”,通过开发推广应用“水立方”APP软件,构建公众、民间组织、企业、媒体、政府多部门立体式治水载体。

  实行全民监督,确保治水治出实效。今年以来,温州多次成功举办以“治水”“水岸同治”为主题的《电视问政》活动,并推出了“五水共治”全媒体曝光平台,建立了黑臭河、垃圾河微信举报系统。该市同时积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据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评估,2014~2015年度全国120个重点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排名中,温州位列第一。

  温州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温州将继续发扬以往治水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常态、长效,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确保各级河长“治、管、护”职责落实到位,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美丽浙南水乡的建成。

  都说人心齐,泰山移。8700多名河长引领全社会投身水环境综合治理,必将使美丽浙南水乡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