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长治河,如何充分发挥“协调人”的角色,破解河道管理、水环境整治中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困局?面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如何打破“藩篱”,做到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共治?如何发挥全民智慧和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做到众人合力治水……从今天起,本报“聚焦河长制”专题推出“攻坚时刻”系列报道,剖析“河长制”工作落实中存在的疑难杂症,介绍全省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
河长治河如何不孤单——
打一场全民治水战
本报记者滕昶
通讯员张颖龚昌富吴立库
王国荣的微信总是很忙。身为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的党工委副书记、东小江华舍街道河段的河长,“华舍街道五水共治”微信群,是他每天最常“出没”的群。
通常还没到上班时间,他所在的“华舍街道五水共治”微信群就会有消息弹出。这些消息有时是关于街道里某一条河道出现了状况,有时则是相关部门在群里反馈河道的治理情况。
短短一年时间,东小江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现在的Ⅱ类水。在王国荣看来,让老百姓一起加入到“治水群”里来,是保障“五水共治”长效常态的有效措施。
2015年,是“五水共治”的巩固年、关键年和深化年。当此之时,让广大群众提高护水意识,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已成为全省各地深化“五水共治”的重要抓手。然而,改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绝非一日之功。全民参与“五水共治”需要的不仅是宣传和口号,更需要切实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推广模式。
难点:长效常态需众助力
“河长不可能每时每刻蹲在河边,如果能把沿河住户发动起来,大家一起监督河道污染问题,那么治水工作一定能事半功倍。”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丽水镇级河长的肺腑之言。这位河长在说完以后特别强调自己绝非推卸责任,而是工作越深入、越细化,越感受到单打独斗的艰难。
事实上,有类似感慨的治水工作者并不在少数。
王国荣认为,“五水共治”刚启动阶段,当然应该由党委、政府唱主角,一些大型排污企业、养殖场,需要政府出面强力推进,才能搬离、清退,河道里明显的排污管道,也应由政府出面进行清理、整顿。然而,现阶段,一些明显的、大规模的污染源已经悉数排除,剩下不少分散的、隐蔽的污染点,通过相关部门的日常巡查、管理,确实较难全部清查,因此,需要住在沿河的居民一起参与到这场“治水保卫战”中来。
“治水”需要群众的监督,“护水”更需要群众提高意识。
在绍兴采访时,绍兴市水城办副主任杨坚祥就告诉记者,他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不少居民对于水质的要求确实在提高,“谁都希望家门前的河清一点、干净一点,水变脏了,群众就会有不满的声音出现。”然而,杨坚祥也发现,不少沿河群众虽然关注水质,却依然难养成护水的生活习惯。“我们在农村发现,有的村民一边向我们抱怨水质经常反弹,一边自己还在河里洗衣服、洗鸡鸭,肥皂水、鸡鸭的内脏,甚至一些其他的生活垃圾,直接扔到河里。”
破解:取信于民最是关键
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如何将群众发动起来,是目前不少河长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绍兴,一场全民治水攻坚战,正在火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到爱水、护水的行列中来。
发动群众治水,首先要以身作则。10月30日,共青团绍兴市委发动市、县(区)、镇(街道)三级干部及志愿者近万人,来到绍兴的农村参与河道、河岸清理。志愿者和团干部拿着钳子在河道里捡拾垃圾,拿着宣传手册进村入户,向村民介绍治水知识。这只是绍兴市开展“五水共治义务劳动日”活动的一部分。
10月24日,绍兴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10万余名党员、干部及各级群团组织志愿者,利用双休日时间参加的“五水共治义务劳动日”活动在全市城乡拉开帷幕。这次活动以农村为重点,通过党员干部进村清理垃圾、入户宣传治水等形式,提升群众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与参与度。10月24日、25日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党员干部参加;10月31日,各级共青团系统志愿者参加;11月7日,全市各级妇联巾帼护河志愿者参加;11月14日,市工商联组织各级企业志愿者参加……短短4周,“五水共治义务劳动日”的声势一浪接一浪。
发动群众治水,还要做到有求必应。作为东小江的河长,王国荣深切感受到,要让群众主动参与治水,就要取信于群众。“百姓反映的问题,无论如何都要给予回馈,只要有一次不回馈,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王国荣说。如今,由华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共青团华舍街道委员会负责运营的“青春华舍”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了华舍街道的“五水共治”监督举报平台。“青春华舍”发起“五水共治、你拍我治”专栏,号召街道内的青年以“随手拍”的方式查找违法排污口和身边的污染河道行为。公众平台的4000多位粉丝,就是华舍街道的4000多个治水“摄像头”,时刻关注着街道内每一条河的情况。截至目前,平台用户共提供了治水线索200多条,处理率达到95%,所有问题都得到及时反馈。
此外,华舍街道还专门开辟了“华舍街道五水共治”微信群,并将群二维码印制在河长公示牌上,沿河百姓只要加入微信群,就能直接和各河道的河长进行直接联系、反映情况。“现在我们治理的各类水污染事件中,起码有50%的线索,来自于群众。”王国荣说。
如今,微信群已经成为柯桥区推进河道管理常态化的重要抓手。今年7月,柯桥区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组建了52个“五水共治”河道工作微信群,并将群二维码公示在《柯桥日报》上,鼓励群众加入微信群共同参与治水。各级河长也加入了微信群,直面群众。如加入曹娥江治水群,就可以直接与曹娥江柯桥段区级河长、柯桥区委书记徐国龙对话。简便的监督渠道,有求必应的处理方式,自然给了群众参与治水的信心和动力。
经验:发动群众各出奇招
如今,一场治水的“人民战争”正在全省各地打响。
在义乌,一支由数千名热心人士组成的“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时常出现在义乌城乡的每个角落,促进会的成员包括公益团体成员、企业家、教师、医护人员等各行各业。他们开展以爱水、护水为主题的社会监督活动,成为了义乌治水的“急先锋”。促进会成员每到一处,都会仔细观察污水违规排放和脏乱差现象,询问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问题现状的看法和想法。龙溪污染、航慈溪废土倾倒、东苑工业功能区污水管网堵塞、塔下洲老桥废土倾倒……一桩桩一件件治水攻坚战的背后,都有着促进会成员的身影。
在丽水,丽阳坑穿莲都区而过。由于途径不少老小区,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久而久之,丽阳坑成了当地有名的“龙须沟”。“五水共治”以来,经过当地政府的大力整治,丽阳坑水质由浊变清,久违的溪鱼重新出现在丽阳坑里。
治水难,护水更难。最近,莲都区白云街道后庆社区在社区老年大学发动群众成立一支护河队。护鱼队共有成员60人,分成15组,由楼道长或者党员志愿者担任组长,分组在辖区的丽阳坑河道进行巡查,开展各种护水、护鱼行动。如果遇到河里有人偷鱼、毒鱼、倒垃圾,护鱼队都将及时制止,并与社区联系,加强治水工作的开展。陈美华大妈是护鱼队的一员,她每天都要在河道边走走看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保护丽阳坑,让河道周边的居民更好地提高对保护河道的认识,让社区的环境更加美丽。”陈美华告诉记者。
在温州,群众不仅出现在治水的一线,更成为治水工作的“智囊团”。温州市“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由206名技术专家组成,他们来自市直机关部门、温州大学、环保企业等,为温州的治水工作提供了水污染生物检测技术、黑臭河道微生物治理和修复技术、雨水利用技术等75项适用技术,看成温州治水的“智库”。普通百姓也在为温州治水献计献策。如市民王明华就通过“我为治水献一策”征集活动,就提出“河岸石缝不要用水泥勾缝”等实用的建议。
民意趋同,民智汇聚,民力相拥,河长治河才不会孤单,才能越行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