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文文
省委、省政府两年前决定开展的“五水共治”行动,现已进入“期中考”。以两年为期,“五水共治”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消灭了超过5000公里的黑臭河;11个设区市的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超过90%;新增2000公里污水管网;城市内涝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河道水绿岸青,亲水平台、河畔绿道、滨河公园成为城乡群众钓游休憩的好去处……
在充分看到“五水共治”两年来所带来的变化,对目前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有充分认识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治水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环境污染欠账,非三年两载就能还清;劣Ⅴ类水占全省水质断面还有8%,剩下的都是一个个难拔的“钉子”;已经治好的黑臭河,如没有长效管理,很容易出现反弹;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生产生活污染总量仍将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五水共治”,我们还远远没到可以松口气、歇一歇的时候。
让浙江山长青、清流常在,需要科学的长效机制。这是我省下一步要认真提交的答卷。
治水蹚入“深水区”
在我省很多党政领导的办公室里,都挂着几张治水图:“治水大行动作战图”、“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作战图”、“城镇排涝水任务图”、“保供水重点工程布置图”……每张图上都标明了具体行动方案、路线和时间表。
“前两年主要是全面消灭‘黑臭河’、‘垃圾河’,看着‘黑臭河’越来越少,很有成就感。但很快就出现了新情况,有的刚摘帽的‘黑臭河’出现反弹,有些河道边治理边污染……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治水必须标本兼治,长期管好比一时治好更难。”省治水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全省各地治水正从点源治理走向集中治理,从末端治理延伸到源头控制。“五水共治”正蹚入“深水区”。
治水本质是治产业。低小散的产业是污染源的大头。水环境的长效治理,离不开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为此,我省今年启动低小散行业整治行动,目前全省22个特色小行业的低小散企业关闭了2557家,有条件提升的企业集中搬迁入园。造纸原来是富春江富阳段的重要污染源,现在当地通过6轮淘汰关停造纸小企业,如今穿城而过的富春江水质最好时已达Ⅱ类水。
省委领导多次指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才是“治水之本”。舍弃“黑色GDP”之后,只有发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才能实现水污染历史欠账清算和现实增量治理的齐头并进。
在绍兴,治水治出了一个赢得“小西湖”美誉的迪荡湖,湖畔产业也随之转型升级。“现在我们着重发展金融业、商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第三产业。”绍兴治水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在最早吹响“五水共治”冲锋号的浦江,一位基层干部在她的治水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从治标开始,转入治本。我们从‘看见’现场开始,到分析源头问题。治本过程中,有我们的产业结构问题、有体制机制问题、有观念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哪一个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治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有一项措施不到位,水污染就会卷土重来。如何建立“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是一个新课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持久战。
打造治水“互联网”
古新河,杭州城最古老的河道之一,一头连着西湖,一头连着大运河。今年底,这里将成为杭州首个内河垂钓开放区。
沿岸全是居民小区和公建单位的古新河,水质最好时可达Ⅱ类水,可以和西湖水相媲美。负责守护古新河的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相关人员说:“这是‘盯’出来的,我们盯着每一个排放口,我们盯着每一位河段长,我们盯着每一天的监测记录。一些排放口还装了检测仪,排放量数值一超标就会报警。河长第一时间前去处理。”
在我省,从省市县到乡镇甚至村庄,条条河道有河长,实现了四级联动的“河长制”全覆盖。“有污染,找河长”。河长要做到对各类投诉举报“件件受理、事事回应”,成为长效机制中最重要的“牛鼻子”。除了党政领导干部包干担任河长,很多社会人士、普通百姓也乐当志愿者。目前,嘉兴有1868人自愿担任“民间河长”。
“流域河长”,是我省“河长制”的又一创新。
“君住钱江头,我住钱江尾”。在治水中,我省认识到,必须实行上下游联动、全流域共治。嘉兴许多地方河长已升级为“流域长”,管的是一片流域。海宁平阳堰港马桥段“流域长”,将10条支流流域内违法搭建、垃圾乱堆、生活污水乱排等400多个水环境问题统筹协调解决,各支流的水质监测数据明显改善。
从“河长制”到“长治河”,从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一张由河长领衔、各方联动、全民治水的“互联网”正在全省成形。
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每户村民都守好自己的家庭治污“责任田”。每户人家房前屋后及对应的河道为治污责任田,包干负责,废水必须处理后再排入生活污水总管网。村民从“要我治水”变为“我要治水”,村里小河重现涓涓清流。
机制走向市场化
水环境作为自然资源,有其公共产品属性,但作为一种环境容量资源,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这不但可以弥补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更能将水资源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形成“谁使用谁付费”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当人们从这一点去重新发现水的价值,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治水,就会给治水打开一片新天地。
一吨污水排放权,在淘宝上拍出了2.35万元。这是发生在绍兴的真实案例。浙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至今已有6个年头。治污积极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排污权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不仅可以转让、出售、租赁,还可以用作抵押贷款。杭州万事利漂染有限公司在杭州首家获得银行253.771万元的排污权初始交易抵押贷款。
从“谁污染谁付费”到“谁治理谁收费”,治水市场正在成为新的“蓝海”,民资的身影踊跃闪现在治水领域。在外温商周太康回到家乡,投入1.8亿元治理芙蓉镇黄金溪。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如今变成Ⅲ类水的黄金溪,今后将打造成为旅游度假景点,有水族馆、栈道漂流、水上乐园……预计明年春节期间就可以向市民开放。
有专家指出,这些年来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包干式”治水,今后应该向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参与的方向转变,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宁波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的形式治理内河:政府开出条件进行招标,要求3年内河道污染指数每年下降15%、水体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治理结果由第三方定期监测,中标企业不达标就扣罚养护费。通过两年的试验,首批38条河道维护段河道综合污染指数下降40%以上,水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吸纳民资参与的PPP模式也让水质维护成本平均下降近两成,财政每年节省2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