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一座季节性缺水的城市,降雨量集中在每年4月到7月,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季节性缺水让宁波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六成。面对这样的困境,宁波市从供水链条各个环节出发,通过联网联调、提升水厂制水能力和大环网供水等措施,缺水局面得到极大改观,市民饮用水是当地最好的水库水,水厂出厂水均接近直饮水水平,整个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
一、水源环节:联网联调,打造城市供水“大水缸”。
宁波市从长远着眼,先后投资48亿元兴建了一批大型引水工程,使城市供水的原水来自白溪水库、横山水库、亭下水库、皎口水库、周公宅等水库,初步形成了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多种水源联调的模式,保证了城市供水水源的优质、安全和可靠。为了进一步优化原水保障体系,宁波市统筹调配,联网互通,境外输水,最大限度地扩充了水容量。一是资产重组,统筹调配水资源。宁波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重组县(市)区水利资产,组建原水集团,统一调配水资源,形成八大水库供原水的全新局面。原水集团下辖有8座水库总库容7.6亿立方米,向市区供水能力已经达到5.3亿立方米/年(供水规模为170万立方米/日),目前的年供水能力能够满足宁波中心城区用水需求,优质水库原水的供应率由2006年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100%。二是水库联网,提升区域供水能力。宁波的水源工程位置分散,同时境内较难选址建造大型水库。面对这样的困境,宁波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通过隧洞和管道工程将水库联网互通。该工作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增加优质原水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不占一寸土地,为宁波新建一座“隐形”水库。三是跨区合建,创新水权交易。在充分挖掘本地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同时,积极实施境外引水工程。开创用水制度上的创新之举,与绍兴合建钦寸水库,宁波占49%股份。此举让宁波突破了50年的水权交易界限,成为永久的水权拥有者。
二、制水环节:科学控制,建设现代化水厂群。
合理布局水厂,精细管理,分质供水,大大提升了供水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合理生态布局,节能输水。目前水厂分布各个区域,设计规模和供水范围匹配、科学合理,供证了各区域的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同时,根据条件,尽可能将水厂建在海拔较高的山坡上,采用高度差自流输送,不需要常规的水泵加压。仅水厂利用高差自流用电只是平原水厂的1/4。二是三级管理体系,全流程监测。供水部门采取了公司、水厂、车间三级水质管理体系,并建有国家水质监测网宁波监测站,引进使用先进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进行106项的跟踪检查监测、化验。在水库引水口、水厂出厂管、城区输水管道和居民区配置150多个在线连续式水质检测仪,24小时传递、分析、处理水质变化情况;在水库取水口安放生物水质预警系统,并利用媒体及时公布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每月国家住建部向社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宁波饮用水水质处于全国前列。三是分质供水,优化利用。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理念,即以优质水库水作为居民饮用水的原水,将水质情况稍差的河网水作为工业用水的原水,对两种不同的用户实施“分质供水”。2006年宁波成立工业供水公司,日制水50万立方米,原水引自姚江,提供企业生产用水,优化了水资源的效率。
三、输水环节:环支结合,构建供水高速路模式。
宁波建成了供水环网与支状管线相结合的管网配水体系。一是供水范围广覆盖。宁波城市供水管道按照“供水高速公路的模式”规划建设,实现全市城乡输水连通,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宁波的自来水管道东到大榭岛,北到镇海九龙湖,南到鄞州西杨,西到慈城妙山,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大,供水面积1200平方公里,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管道已达3200多公里,近郊农村已基本纳入城市大网供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目标。二是大口径环网供水。宁波按照“供水高速公路的模式”,建成全长47.3公里的大口径供水环网,成为继英国伦敦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大口径供水环网的城市。供水高速路具有水压稳、水质好、配水均衡、安全性高等优点。三是管网实时监测。对陈旧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在180多个供水低压区设置了智能加压泵站,并应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管网实时监测系统、管网巡检抢修维修系统,推广“带水补漏”新工艺、每天检漏和清泉热线公益服务。四是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通过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将二次供水设施由物业企业移交供水企业,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267个中高层居民小区,有效改善中高层居民户水质水压。为探索解决二次供水的老大难问题,宁波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开辟二次供水“宁波模式”,得到了全国同行和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