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共有小山塘1281座,这些山塘对解决山区作物用水、人畜饮水起到了很好作用,但经多年运行使用,普遍存在工程老化、病害突出、淤积严重、水质恶化等问题,有近70%的山塘存在病害,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更成为防汛抗台的心腹之患。2001年到2009年间,全县共有近10座小山塘在台风暴雨中决口、溃坝、漫顶,给下游群众的财产造成较大损失。鉴于此,2012年以来该县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经验成熟、全面推进”路径,大规模开展山塘分类治理。至今年5月份,已投入资金5.58亿元,完成山塘分类治理1047座,其中全面整治340座、维修加固372座、报废335座,另维持现状234座,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宁波市山塘治理示范县建设,也是全省第一个全部完成山塘分类治理的县级单位。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10级风圈持续影响象山长达22个小时,该县受灾面积为宁波市之最,但上千座小山塘无一出险,有效保障了山区防洪安全。主要做法是:
一、乡镇试点探索山塘治理新模式。一是市县镇三级联动编制试点规划。针对山塘治理面广、量大、点多的工作特点,该县墙头镇作为宁波市山塘分类治理先行试点2个乡镇之一,率先开展镇级调查摸底、县级制定方案、市级指导支持的三级联动模式,制定完善试点镇山塘整治规划,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二是治修废三措并举探索分类治理。通过全面“体检”试点镇148座山塘,逐步总结出“全面整治、维修加固、报废整合”三种治理方式,并细化实施“一塘一策”办法,对症下药开展山塘分类治理。如墙头镇乔家坑屋顶山塘年久失修,坝身已经出现渗水现象,在常规砌石加固、混凝土六角块砌筑内外坡基础上,“一塘一策”增建高60公分的防浪墙和启闭机管理房,彻底消除下游300余户村民的“心头病”。
二、精准施策建立山塘治理新机制。一是超前开展勘测设计。实行设计人员介入山塘测量制,要求其实地踏勘、提出要求;施工图审查,一律现场进行,充分听取当地村民诉求,确保工程设计贴近实际,满足功能需求,减少工程变更。重视山塘治理技术革新,针对石料开采审批难、购买难影响建设进度等问题,采用砼预制块护坡减少石料用量。针对原砼预制块护坡表面光滑、人员落水后不易自救等问题,改砼预制块为工字型块并增加凸起,不仅解决了原有问题,而且增加了视觉美感。二是大幅简化项目前期。结合实际,专门出台《象山县山塘治理建设管理细则》,明确山塘整治项目直接以施工图文件报批立项。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在项目审批前提前介入,参与施工图审查,并直接编制招标预算,概算和招标预算审核由县发改局造价中心授权县水利局进行,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打包审批,一般维修加固项目可打包招投标,工程无论标的大小,全部放在乡镇小型工程招标平台招标。这一系列举措大大缩减了审批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时间。三是从严把关建设过程。为提高管理效能,该县对山塘整治项目实施实行分类监管。对全面整治类项目,工程变更等一系列核定由县山塘办负责,项目资金实行直拨;对维修加固类项目,则由乡镇政府全权负责,项目资金实行包干拨付,县山塘办只对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督,着重抓好全面整治类的山塘建设。同时,“一竿子到底”,对全面整治山塘抓全程监管,自技术交底开始,即要求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员“两明确”、监理单位总监、现场监理“两明确”,并建立乡镇为单位的联系卡,要求监理单位严格实行监理月报制,对隐蔽工程施工必须进行拍照留存,及时进行验收。
三、整体推进打造山塘治理新样板。一是全面排摸制订“最优惠”补助。作为宁波市山塘治理示范县,该县对境内全部1281座山塘进行了全面细致排摸,制订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实行水利补助“最优惠”政策,对全面整治山塘,县级以上财政补助工程决算价的90%,乡镇及受益村承担工程费的10%和政策处理费用;对维修加固山塘,补助工程概算投资的65%;对报废山塘,每座补助4-10万元。二是全面发动实施“最优先”考评。该县将山塘整治工作优先与各乡镇大禹杯考评、县政府目标考核挂钩,从制度上形成各部门、乡镇对山塘治理的合力。山塘治理项目实施前,要求乡镇与受益村共同提交山塘治理项目申报书,承诺落实好配套资金和政策处理,村干部不得参与山塘治理施工承包,如未履行,将推迟或取消该项目实施。加强政策宣传,结合考核、责任落实等,使镇村对山塘治理的态度从“要求做”转变为“我要做”,政策处理等难题迎刃而解。三是全面治理打造“最优美”乡村。通过三年多努力,该县提标提速、分类治理全部“病害山塘”1047座,有效提升流域防洪、农业灌溉、农民饮用等功能,真正实现了从“要命塘”到“保命塘”、“幸福塘”的蜕变。西周镇儒雅洋等边远山区村级小水站以整治后的山塘为饮用水源,山塘清淤扩容后水质水量明显提高,农民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山塘治理后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景色,如茅洋乡花墙村、墙头镇方家岙村,依水生景、因水而兴,每年接待游客在3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