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中学校园里的殷夫雕像。
徐北绥展示殷夫史料。
■党史上的宁波名人
人物简介
殷夫(1910—1931),浙江象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本名徐孝杰,字柏庭,学名徐祖华,在他短暂的五六年写作生涯中,所使用的笔名除殷夫外,还有白莽、徐白、殷孚和徐文雄等。
殷夫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1920年秋他考入象山县高等小学;1923年进入上海民立中学,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1926年7月转入浦东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被捕关押3个月;1927年秋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2月重返上海,从事共青团和工运工作,同年7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三次遭捕,出狱后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杀害在上海龙华荒野。
诗坛骄子 胜似翻译家
殷夫虽不是职业翻译家,却胜似翻译家。他的译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精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诗作《自由与爱情》,于1929年被这位“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翻译了过来。
《自由与爱情》有两个中译本:自由与爱情,我需要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匈牙利语翻译家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殷夫译)
兴万生译文“忠实”原作。而殷夫的译文是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追求自由的不羁的灵魂。殷夫译此诗有着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在内,他的诗作是用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的精神熔铸而成。他的诗作具有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先生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愤地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殷夫故居 浓缩百年精华
位于象山大徐镇大徐村的殷夫故居已成为全国纪念殷夫,纪念“左联五烈士”必不可少的地方。日前,记者专程探访了殷夫故居。故居的主体是一座小四合院,事迹陈列自西厢起,经中堂,止于东厢。展览距离不过百步,却浓缩了百年精华。里面有殷夫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有后人对烈士无限的缅怀之情。从小小少年、诗坛斗士到血沃龙华,这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21岁,殷夫离开了这片热土,从此他活在了人们的心中,这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故居的后半部分原是徐家的菜园,后来改建为纪念碑廊,中间设亭台水榭。在日光朗朗的时候,端坐玲珑的六角亭子中,看沿廊的碑列,石质沉重,壁立端方,墨地青文斩钉截铁。空庭却有绿枝黄花微微摇曳生长,蜂子鸟儿嘤鸣,时有流云在高天自由徜徉,显见这方天地充实洁净、光明生动。
大徐镇宣传报道员倪张云说,象山县大徐镇的殷夫故居,是殷夫童年成长的地方,青少年时期的他曾多次在此生活过。1995年2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命名殷夫故居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殷夫故居开放21年来,已经接待参观5万多人次。烈士的风范、百姓的情思在这里碰撞、交融,升华为爱国、爱党的炽热情怀。
在殷夫故居做了16年管理员的75岁老伯徐振伦告诉记者,每年,殷夫故居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殷夫半身像前敬礼、鞠躬;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殷夫诗文手迹前驻足沉思;青年党员亦在他的半身像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入党。
徐老伯说,去年6月11日是殷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烈士百年诞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乐于奉献的殷夫精神,象山县各部门、中小学广泛开展殷夫烈士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
烈士精神 永存后人心中
77岁的徐北绥老伯是殷夫二哥的儿子,得知记者正在采写一篇纪念革命烈士殷夫的稿件,上周六,徐老伯还冒雨专程从宁波赶到象山,向记者讲述他所熟悉的叔叔,并向记者提供了许多有关研究殷夫的宝贵史料。
“1931年,叔叔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杀害在上海龙华荒野。那时候,他才21岁。”徐老伯说,殷夫壮烈牺牲时,他还没有出生,他所熟悉的叔叔都是父亲后来跟他讲的。殷夫牺牲时,比他大14岁的哥哥,也就是徐北绥的大伯,正担任国民党第五参谋处处长。当时,他们家庭的关系非常复杂,许多事情,家里人之间都没有交流。对殷夫的了解也不多,后来为了建殷夫故居,大家对殷夫的事迹和诗歌深入研究,对有关文物全面盘点之后,许多问题才有了答案。
殷夫聪颖早熟,才华横溢。在他投身革命活动时,大哥已身居国民党要职,地位显赫。当时,他完全可以走一条“铺满锦绣”的人生大道。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别了,哥哥》),可是,他不!他“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并且他是那么的明白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殷夫故居坚持把基地建设放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大局中考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他们更是在不断改进宣教方法、拓展教育领域上下工夫,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1991年,是殷夫牺牲60周年,象山县委为歌颂殷夫光辉业绩,发扬殷夫精神,更名“大徐中学”为“殷夫中学”。从此,殷夫故居与殷夫中学进行横向联系,建成象山团队活动的中心,扩大德育教育阵地。
记者采访时也特意走访了殷夫中学,这所以殷夫命名的中学,已成为研究殷夫的“第二基地”。学校校长史丹丹为纪念家乡的这位先贤,弘扬先烈精神,还编著了《阅读殷夫》和《感悟殷夫》两本教材。学校还成立了白莽文学社、殷夫故居讲解小组,把研读殷夫成为学校全体师生一种“自立教育”。
徐老伯说,他已是一个77岁高龄的老人,在他的记忆里,在蓓蕾一样的年龄,叔叔却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或许他违逆了全家人的心意,但他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革命烈士精神将永远留存。
读懂真情诗人
记者手记
为了纪念,我们寻找先烈的足迹。
殷夫是现代革命诗人、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21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血字》、《别了,哥哥》、《我们的字》等被后人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诗篇,在我国革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记得上中学时,读过殷夫一些非常激烈的诗,如《血字》,感到不能理解,也不能理解鲁迅对他那么高的评价。这些通过书本的认识,让我对殷夫只有浅显的认识。这次采访,让我脱离书本,有了进一步全面了解殷夫的机会。
读《别了,哥哥》,你会被深深触动,在那样一个生死时刻,在“革命”和“亲情”之间,他的信念使他拒绝来自国民党高官哥哥的拯救,在生与死之间,年仅21岁的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如果殷夫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以血雨腥风的年代,殷夫的诗路将会何等的前途无量。
今天,我们在寻找这位先烈的足迹,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殷夫是真情诗人,革命英雄,他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记者 张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