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亲手修改的稿件
“我知道你是新华社的记者,我很重视你们这种大媒体发出的声音,所以对于这个稿子,我们是否可以再多交流一下。”陈道明很有礼貌地向我发出邀请。我能拒绝“男神”的邀请么?不可能呀。“好呀好呀好呀。”我心想,但我表现得相当淡定:“好的,没问题。”
不过站在会场中间讨论太过扎眼,“还是去外面说吧,不要影响别人。”陈道明带着我出了会场。“我得给你找一个沙发,至少是能让你坐着打字的地方。”陈道明很贴心地四处打量。
不过有沙发的地方大都坐着人。我们只好往走廊深处走去,直到尽头都没有沙发。“那就这里吧。”陈道明在一面明亮的大玻璃窗前停下了,又坐在了地上。我们两个就这样坐着走廊的地摊上开始又一轮的逐字斟酌,梳理逻辑。
我发现他把我文中的一些修饰地成份删掉了,比如“情绪有些激动地”“语重心长地”。我问他为什么删掉有现场感的东西,他说,“我又不是在表演,咱们就实实在在地、简单地用‘说’就好了。”
我又问他为什么身份介绍中的“知名表演艺术家”替换掉,他说:“我不是什么艺术家,我就是一个演员,演员这个身份就挺好的。”
我们俩曾一度纠结在“就像GDP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一样,票房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表述上。“我能确定票房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唯一标准,但在经济问题上我不专业,所以要拜托你把关,我关于GDP的想法是否准确。”陈道明说。
“‘我所怀念的文艺时代一去不回了’也不要了?”“不要了,这又不是我的个人回忆录,而是在探讨现今的文化问题。”
改完稿子,我们并没有进行什么闲聊。“题目你再斟酌一下,自己做决定吧,你要是觉得我的题目不好,就改成你满意的吧,辛苦了。”陈道明在走进会场前叮嘱我,然后就进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我把稿子发完了,最后题目还是用陈道明自己改过的。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打电话请示了后方编辑。“还是用他自己改的题目吧,以示尊重。”后方编辑说。
看着被陈道明改成“大花脸”的稿子,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忽然想为这次难得的采访经历留下些什么。趁休会间隙,我又找到陈道明,请他在他亲手修改的稿件上签下了大名。
尽管我喜欢陈道明的表演,但我以前我并不是他的粉丝。不过,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遇见这么一个做事认真、平易近人的演员还真是不容易,不能不承认他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别以为我就要“路转粉”了,因为我很赞同陈道明那天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记者都是喉舌,是无冕之王,不要把自己放在粉丝和观众的位置上,今天一窝蜂地追这个片子,明天一窝蜂地捧那个人。只这样做的话,你们就是小看了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