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三境庐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花鸟画研究方向在读博士,师从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任职于宁波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游学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欧亚20国,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时装发布会;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厅局级课题十多项,且已完成课题曾得到宁波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国内核心期刊《文艺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光明日报•理论版》、《浙江日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等6部。
“将传统的笔法与现代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采西方绘画艺术之长,溶于国画之中。”这是宁波青年女画家李采姣对于国画艺术的独到见解。2月14日,李采姣将在天一阁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也多以罕见的没骨画法呈现。究竟这个走了20个国家看西画,为的却是画好中国画的女画家,是怎样将快失传的没骨画法重新捡起来,又是如何融汇西方绘画技艺于其中的?或者这一切,还得从没骨画本身说起。
新侨报:一般认为,国画的精髓在国内,那么作为一个国画画家,游历20多个欧亚国家的经历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启发?
李采姣:艺术是相通的,不管是西方的油画还是我们的国画,亦或者是水粉、水彩画,都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比如我去西方看那些印象派大师作品,他们迷离、抽象的画风其实和国画写意的手法有类似的地方,另外一些写实派的作品,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一些别出心裁的造型、构图方面的考量,也能给我们画国画带来启发。我是主攻花鸟的,在一般的国画概念中,花鸟经常会走入俗套和简单化,那么吸收一些西方画派的元素,则可以克服这方面的问题,为自己的作品带来突破。
新侨报:你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没骨画法”,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方向?
李采姣: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讲究精、气、神,对画的意境有很高要求,而这当中,没骨画法就是一种高度讲究的技法。它不勾线,不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极其讲究墨、色、水、笔的融合。在作画时,要一气呵成。每一笔都是“写”出来,而非“描”。这些都要求画者有很深厚的国画功底,而且平时需对事物观察入微,所有特性都了然于胸才行。 当然,我将这个作为研究方向,也是因为当代“没骨画”的发展不够。没骨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到了北宋的徐崇嗣,他将自己家族的画技和有“黄家富贵”之称的宫廷画师黄筌、黄居父子的画技相融合,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画法,就是“没骨画”。宋、元、明、清时期,间或皆有“没骨画法”的大家出现,但是到了清初没骨画的集大成者恽南田之后,就鲜有高手了。
新侨报:没骨画几近失传,它的难点在哪里?
李采姣:没骨画很讲究水的运用以及和粉的比例。水太多,容易让画变得粉气,水不够,则让画面变得干巴巴的,让花卉没有“润”的感觉。粉太稀,画出来没有那种感觉,粉太厚,就会让画面显得厚而笨重,没有了灵气。而且,没骨画因为不勾轮廓,完全要求靠笔造型,和其他国画一样要求“见笔”,所以从徐崇嗣开创没骨画法到恽南田,几百年间选择没骨画的人很少,到了近、现代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人更愿意去钻研大写意、小写意、工笔,而不愿尝试没骨。画技上的难度,再加上少有人去研究,这才导致没骨画几近失传。
新侨报:为什么你会选择花鸟,而非更能走上市场化的山水画?
李采姣:如果和气势磅礴的山水画相比,花鸟确实有局限性。我们看到花鸟画常以“小品”的方式呈现,不如山水来得引人瞩目。选择花鸟,一是和我自己的喜好有关,女性总喜欢花花草草,蝴蝶小鸟之类的东西。有些东西虽然小,但正因为小,才显得精致。同样道理,花鸟画的乾坤不大,但我们可以在这一方小品里用自己的画艺打造出一个别致的意境,以小见大。而且大尺幅的作品,构图造型都相对容易些,画小品才要求画家对内容设计、造型构图等有更科学的考量,一旦出错是很难修改的,而且小品出错比大山水出错更明显,也更能影响一幅作品的成败。历代公认的大家,都能上手花鸟画,比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都有很多花鸟画留世,可见他们对花鸟画的重视。小格局有大境界,对我来说。这也是花鸟画比山水画更具有挑战的地方吧。
新侨报:作为花鸟画家,你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花?
李采姣:现在我画的最多的是牡丹和荷花,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喜欢这两种花,另一方面,这两种花卉也是历代画家画得最多的花卉,基本都是雅俗共赏了。因为现在的没骨画还没有被太多人熟知,我用牡丹和荷花这两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花卉作为切入点,作为我没骨画的代表花卉,也是想让更多人接受、喜爱上这种画法。因为没骨画有自己不一样的风格,我想人们在欣赏千百幅牡丹、荷花的作品时,如果能看到这样一幅完全不同的牡丹图、荷花图,应该会是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新侨报:画国画也是现在一个热点,有很多人学习国画但好像又不得要法,你有什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李采姣:我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大家的作品、书籍。可以看看古代的画家,比如吴道子、徐熙、包括明代的宁波画家吕纪的作品。其实,不管是什么画派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我们可以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然后为己所用。也从他们中间可以寻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加以练习。另外,看作品的时候也要思考,为什么这个作品画家是这样表现的,为什么这里要添一只蝴蝶而不是一只鸟,画家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如果换做我来画这幅画,我会怎么表现、怎么构图等等,这样就和这幅画有了“交流”,观摩之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心得,用来帮助解决以后自己作画时遇到的问题。
新侨报:现在艺术品市场化现场比较普遍,有时候一幅画作甚至能被炒到几千万,你怎么看待这种将艺术和金钱挂钩的现象?
李采姣:首先我不反对正常的挂钩,因为艺术家也是要吃饭、要生活的,他拿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去等值的金钱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艺术市场确实不够规范,泡沫很大。之前我看到一篇国外的艺术机构发布的“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画家”,里面没有一个中国画家。尽管这个发布也许不太权威,但可以看出,世界对中国的艺术认同和中国对自己的艺术家的认同,其衔接是脱轨的。一方面是了解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比较正规艺术市场,将我国的艺术品、艺术家推向世界。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中国市场操作过程要正规化、风气要洗刷一下,同时书画家自己也要有职业操守。不管你的字画今天是卖了300元还是30万元,都要认真对待,确保你拿出的每一幅作品都代表自己当下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