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浙江的新浦东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浙江人利用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浙江长期累积的发展空间散、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增长后劲乏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因此,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经济如何走向的新考验面前,浙江能不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的领导人对现有的经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009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等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北上,赴京津两市学习考察。
天津滨海新区之“大”、北京中关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高”,让代表团深受感触。身临其境,浙江省党政领导按捺不住了。为了能让浙江保持长期又好又快地发展,原有“低、小、散”的经济结构必须切实改变。
两个月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全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这“四大”战略的提出,成为会议的焦点之一。与会者已经感到,这将是加快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杭州湾新区一跃成为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十分适合构建大平台,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
宁波市委市政府及时抢抓机遇。当年10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就已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大桥新城的汇报》。汇报认为,杭州湾区域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潜在优势明显,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抓住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大平台。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看了这份汇报后作出重要批示:宁波市提出的建设大桥新城的建议符合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找到了新的发展平台。组织得好,将成为浙江新一轮发展的有效载体。请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吕祖善批示:宁波市这一决定,不仅是拓展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也是搭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省委省政府应全力支持。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后,11月,宁波市委市政府经过再次研究,把建设“大桥新城”改为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并作出了《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
根据《决定》,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定位是,我国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力争通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层次高端、机制体制灵活、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使之成为宁波乃至全省起点最高、速度最快、协调性最好的区域。
为响应这一决策部署,宁波市委、市政府再次对新区体制作出重大调整:新区面积从原145平方公里扩大至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并在原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组建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独立行使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机构规格与宁波市政府工作部门相同。
2010年2月23日,宁波市委市政府举行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暨授牌仪式,这标志着宁波杭州湾新区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面启动。
时任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挂牌仪式致辞中说,加快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是贯彻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发展、建设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一项重大行动,是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决策的一个重大载体,是深化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造福当地人民的一项重大举措,意义十分重大,机遇十分难得,前途十分广阔。开发建设杭州湾新区的决策,必将在慈溪乃至宁波发展史上记下重重的一笔。时任市长毛光烈提出要按照“战略高度、世界眼光、国际化标准”,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汇全市之才,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地把杭州湾新区开发好、建设好。
巴音书记还在致辞中为新区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力争通过二三十年努力,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浙江的“浦东新区”。
又一“浦东新区”呼之欲出。届时,必将形成北有上海浦东新区、南有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