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作为承载城市文明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品质与生态和谐的重要标志。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部分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氨氮、COD超标严重,出现水体缺氧、发黑、发臭等现象,使整个河流的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水体自净功能大大减弱。鄞州区以实用的工程技术治河道,以创新的生态技术治水体,用科技推进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工作,目前,5条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已经完成了85%的工程量,27条内河的水质养护提升工作已全面展开。
一、综合施策,重推工程技术治河道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城市内河流经人口密集区,必须有大工程,大动作对河道及两岸进行先行处理,做到“清理旧账、不欠新账”。一是截污纳管堵源头。开展鄞州区截污纳管三年行动,到2016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力争达到100%,对暂无条件纳管的老旧社区采用“膜技术污水处理器”作为临时终端,可对污水水体进行预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处理后水质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二是管网检测防渗漏。通过自走机器装备CCTV检测技术检测地下管道是否存在破裂、脱节、变形、胶圈脱落等问题,无需开挖管道即可完成管道动态实时检测并作简单的预防性修理,可大大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和检测难度,目前,借助该技术完成各类管道排查160公里,修复120公里,有效地减少了各类事故隐患。三是因地制宜清淤泥。根据城区内每条河流的实际情况,选择夹斗式挖泥船或有水力冲挖清淤,前者水下开挖作业不需筑围堰,施工简单,城区人口密集区及狭窄河道多采用该法。高教园区河道清淤整治采用水力冲淤的方式,施工单位在一个月内即完成了总工程的70%的清淤量,同时清淤至硬基层,确保了清淤质量。今年计划城区内河清淤24.5万立方,已清淤16.2万立方。四是强排内涝护河道。鄞州区投入2.48亿建设城区排涝关键工程铜盆浦泵站,攻克了深基坑安全围护难题,尝试性地应用高强度PHC桩处理水利工程地基,大体积流道层混凝土温控技术实施,克服土建、机电设备和自动化交叉施工难题,自7月份通水运行以来,经受了数次暴雨和“凤凰”台风的考验,同时,改造城区5处立交下穿通道和27个积水点,有效的保护了城区河道。
二、内外兼修,巧用小微技术治水体
建立起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河道自净能力,是长期保持河道水质的根本出路。一是造流引流技术活水体。利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水体自然生态净化原理,在河道内放置造流曝气机器,在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性差的的水域中,营造水体的循环对流,氧化和抑制了各类有害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为后期的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基础条件。目前在城区内27条河道内放置了152台设备,促进了局部水体流动。同时,全区统筹优化各翻水站与碶闸的排水联调机制,确保鄞西、鄞东南两大河网年调水换水总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使新城区河道水体平均每月轮换1次,推动了全网水体流动。二是生物-生态技术净水体。采用生物栅与人工水草技术先锋净水。在今年已整治的27条河道中,全部首先采取该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营造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辅助其他净水技术。运用水生动物和沉水植被操控技术一线净水。全区通过志愿者活动、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行动等方式,共进行各类放养活动三十余次,鱼苗600余万条。通过水生动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采食藻类,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被的生长。利用微生物固定化生物床技术治重污水。针对城区内金家漕河和华茂学校支河两条河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实际情况,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选用新型微生物固定化生物床技术。该生物床能持续缓释一定浓度的有效微生物和营养供给,减少人工投放次数。治理后,金家漕河河水透明度大幅提高,华茂学校支河水质部分指标由劣Ⅴ类提升到Ⅴ类水质标准,同时成本节约30%以上,达到治水效益与效率的双赢效果。三是打造河道景观亲水体。利用生态浮岛与漂浮式人工湿地技术打造水面亲水景观。利用陶粒、生物碳等填料作为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抑制藻类生长,植物种类、颜色和数量可自由组合,或漂浮于河道中,或停靠在河岸边,既净化了水体,更装扮了一尘不变的河面。利用河道驳坎打造河岸亲水景观。在全区27条水质养护的河道中有23条河道采用水生植物种植技术,河道岸边打松木桩进行护坡加固,形成自然岸线景观,营造出自然的氛围。在院士公园河采用黄石河坎,并种植绿化,形成更好的景观效果,成为档次较高的景观河坎。
城市因水而灵动,水因城市而致远。鄞州是江南水乡,水流淌着我们的记忆,流淌着我们的文化。可以想象,当标本兼治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水底尽传螺五色”、“岸边依依垂杨柳”的水乡美景,将会真实的呈现在鄞州人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