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市级简报 正文
宁海以村规民约实现治水护水全民化
http://nbwsgz.cnnb.com.cn  宁波五水共治网   2015年01月09日

  在“五水共治”工作推进中,宁海县立足当前,规划长远,全面推行和完善村规民约,把政府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群众争当治水主人翁。

  一、宣传引导,打造村民自治“升级版”。今年3月份以来,宁海县大张旗鼓地开展垃圾河整治运动,为确保运动式整治转化为长效保洁机制,该县越溪、胡陈等乡镇率先修订相关村规民约,将“五水共治”写入其中。一是版本升级。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对涉水的要求作出硬性规定,重点有:做好病死家禽家畜的无害化处理;做好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或定点投放;严禁向溪坑、河道倾倒垃圾、污水;禁止在河道、山塘水库等水域毒鱼、炸鱼和进行牲畜及家禽类养殖;不得在农作物中使用剧毒农药和含氮量较高的氮肥等10个方面。二是处罚升级。对违反规定者,村民委员会将在村公示栏上进行曝光,责令限期改正、赔偿损失;对屡教不改者,加收环境污染治理费300元—500元;对不肯交纳者,停止本村村民应享受的一切待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累计处罚各类违规行为60余人次。三是意识升级。在新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村庄卫生公约”、“门前屋后三包管理”等操作规定,从培养村民垃圾日产日清、定时定向投放等小事入手,村民逐步变被动为主动,变观望为参与,基本解决了村级河道整治之后“谁来管、怎样管、管什么”等问题。它让村民既成为治水成果的享受者,又担当起护水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目前,该县300余个行政村陆续修订了村规民约,巩固治水成果的重任逐步过渡到村,河道全民化管理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区域联动,打造标本兼治“民生版”。如何把村规民约的一种约定转化为全民共治的一项行动,是考验“五水共治”写入村规民约后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检验标准。该县以村庄为单位,以河流为纽带,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落实。一是上下游互动。宁海县根据农村实际,提出“上游对下游负责,下游对上游监督,上下游村庄交叉检查,杜绝反复治水”的工作思路,要求各镇乡街道协调主要河道的上下游沿线村庄建立起信息互通、定期巡查等制度,设立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河道监督员岗位800余个,搭建起手机短信、QQ、微信等可以即时互动沟通的平台,实现互相监督常态化。二是水陆齐动。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实际,宁海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涉水违章建筑、河边垃圾场2.2万平方米,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159家,拆除栏舍7.6万平方米。此外,投放村内垃圾桶2000余个,引导村民定点投放垃圾,确保道路保洁、公厕保洁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保洁机制都落到实处。三是干群联动。镇乡街道统一把“五水共治”行动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联村干部、村干部两个层面开展考评,以积分制的形式进行,实行一月一小评、一季度一大评、一年累计打分,按分数高低设立奖项,分别给予奖励;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排名末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当年度评先评优的资格。另外,各村的最终考评结果还与镇乡街道下拨到各村的相关专项补助经费相挂钩,同时规定,相关专项奖励资金可落实到村干部个人和村保洁员。

  三、统筹全局,打造全民共治“生态版”。该县结合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两美宁海”建设,以“村规民约”为有效抓手,“让好山好水成为靓丽名片”的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识。一是河道治理生态化。以“水清、岸绿、流畅、景美”为目标,县域内主要河流全部开展小流域整治。加强对河道两岸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日常监管,促进水系生态功能的恢复,长街镇总浦塘治理成效得到省级媒体肯定。各村还因地制宜在河道边种植了杨柳、芭蕉等观赏性植物,既美化环境、净化水质,还巩固了河堤的稳定性。二是村庄环境生态化。镇乡街道政府通过生态资源的保护,用景观的理念规划建设各村,以胡陈乡为例,已建成了中堡人家、幸福梅山、桃花源里等“八村八景”。通过亮点拓面,全县已创建各级小康村、特色村138个。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建设休闲绿地,已建成“美丽庭院”897户。三是产业经济生态化。相继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走遍山水,环保有我”、“宁海草根志愿者——登山步道环保行”等一系列的“护水”志愿活动。沿着清水溪、混水溪、大小松溪、龙宫大溪等风景最美、水质最好的500公里国家级健身步道,串联全县18个镇乡街道、100多个古村落,已经成为当前华东地区驴走的热门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