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市级简报 正文
因地制宜 因难见巧 因户而异 因势利导
镇海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横溪模式”成效初显
http://nbwsgz.cnnb.com.cn  宁波五水共治网   2015年01月09日

  镇海区在九龙湖镇横溪村试点实施从污水收集到处理、监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取得较好效果。到4月底,该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部竣工,目前,覆盖全村360户居民、接户率达92.2%,并接入农家乐29家、7座公共厕所的污水,日处理污水200吨左右。

  一、因地制宜、无缝化对接,打造“横溪收集模式”。针对大多数村民房屋沿溪而建的现状,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管网铺设方案,实现集中处理。如在溪流两侧分别铺设主管收集污水,通过安装在溪坑底下的4根倒虹管,打通两侧污水,将两侧污水汇集后并入到总管,并在倒虹管前端设置检查池,防止管道堵塞。通过此方案,将村民住家洗涤、餐饮及卫生间等生活污水统一接入收集管网,村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2.2%;将全村公共厕所化粪池污水接入收集管网,设立4-8立方米容量的玻璃钢化粪池4座;将全村29家农家乐餐馆的餐饮污水接入收集管网。同时,针对农家乐餐馆污水含油量较高的特殊情况,结合农家乐餐馆规模及日常污水排放量,定制1立方米容量的玻璃钢隔油池,每季度清掏一次浮油。

  二、因难见巧、生态化技术,打造“横溪处理模式”。一是明确水质处理标准。横溪村处于水源保护地上游。为提升处理工艺、保障治理效果,在项目设计期间,多次邀请专家组进行评审,明确水质目标,即一次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98-1996)的一级标准后,再经二次处理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二是确定科学的处理工艺。经过多次实践,“横溪模式”处理工艺确定为:厌氧滤池+二级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塘+土地渗透工艺,即污水经过厌氧预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后进入水生植物塘进行沉淀降解,再进入土壤渗透系统,最后渗排至溪坑。此模式充分利用“砂石过滤吸附、水生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三重协调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其脱色、除味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湿地上的各类水生植物,美化周边环境,有效实现科普科技和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三、因户而异、人性化实施,打造“横溪建设模式”。针对农村污水治理项目需开挖部分村道以及村民化粪池,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一些村民对工程建设不理解、甚至抵制施工等情况,在工程建设初期,建立多方联动协调机制,区、镇、村三级专题协商村民提出的问题以及施工遇到的困难,并通过进村入户、夜间走访等形式,建立因户而异的沟通解决方案,累计走访村民280余人次,解释村民疑虑30余个,解决施工问题10余个。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优化调整管网铺设路径,尽量避开村民门口通过路径;错开旅游旺季施工,尽量不影响农家乐餐馆经营,减少施工给村民生活生产带来的不便;在管道铺设路面修复施工中,对原居住区排水渠采用硬化处理,部分路段改沟为管、上铺盖板,有效提升路面道路环境,消除村民出行安全隐患。在粪池选址中,遵循靠近路边和偏离居民门口、窗口原则,并在池上覆盖500厘米厚种植土,废除原漏底化粪池,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通过一系列人性化工作方式,为污水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四、因势利导、多级化管理,打造“横溪监管模式”。一是强化宣传重培训。注重农村生态环境意识宣传,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参观北仑、余姚等地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增强村民生态意识。举办“治污水,美家园”摄影比赛,拍摄横溪村污水治理前后变化等,让更多村民感受到污水治理项目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的改善。区农机局等相关业务技术部门组织对日常管护人员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村民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专业运维保长效。实施专业公司社会化运行维护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由镇环卫站、村、专业运维公司组成,运行管理资金每年5万元,由区、镇、村以7:2:1承担。镇环卫站统筹制定实施计划,拨付专业运维公司服务费用,负责专业运维公司的招聘、实施;村委会落实维护专管员参与并配合设施运行维护工作;专业运维公司按承包权全程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确保处理终端出水达标排放、窨井盖和管道完好无损、污水收集管道畅通无阻、绿色景观植物正常生长。三是三级考核强监督。维护管理考核采用三级考核制度,区监管部门对镇政府考核,镇政府对环卫站进行考核,环卫站对村和专业运维公司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井、倒虹管、管道及积泥深度等。采取三种考核方式:镇环卫站、村每季度对专业运维公司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镇政府对运行维护工作进行不定期考核;区监管部门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对运行维护情况进行监督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