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按照“治水先治污”的思路,着力构建源头管理、项目建设、完善机制“三位一体”污水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五水共治”顺利开展。今年, 13个“治污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8各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32亿元。
一、以源头管理为重点,强化污染治理。一是加强污染源控制。开展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等专项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落实企业污水排放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和动态管理等措施,健全重点污染企业刷卡排污、在线监控等系统。目前,关停拆迁畜禽养殖场157家,完成测土配方65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50万亩次,完成“六大行业”151家企业整治,50家企业刷卡排污系统已完工验收。二是开展河道专项整治。对全市1579条河流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并在媒体公布“河长”名单,接受社会监督。以“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为载体,加大河道专项整治,目前“三河”整治基本完成,累计清除河桩2.3万余根、清理沉船904只、网簖901道、地笼4746只、网箱804只、船屋9只。三是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集镇建成区、工业区、河道沿线等单位污水纳管,加快乡镇(街道)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市榨菜废水处理系统、黄家埠滨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已投入使用,市域污水收集(一期)工程铺设管网30公里,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四期铺设管网14公里,农村生活污水87个村全面启动。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夯实治水基础。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治污水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做到与公共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相结合。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14-2016)》完成编制,《污水工程专项规划》已通过方案评审,污水收集处理等规划编制工作正抓紧开展。二是加强项目服务。按照“能快则快、提速提效”原则,对“治污水”项目一律实行联合验收、模拟审批、网上审批、多证联办等制度,做到快审快批、急事急审、特事特批。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向上争、财政保、银行贷、社会融、各方助”等多种途径,积极整合政策资金,全力保障“治污水”项目资金需求。2014年安排治水资金6.2亿元,市城投公司成功发行债权权益产品2亿元,全部用于“五水共治”项目。
三、以完善机制为保障,实现长效管理。一是强化综合执法。建立水环境综合执法和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检查150余次,查处水污染案件98件,对46条黑臭河周边45家企业进行立案查处,立案查处环境刑事案件15件,刑拘7人,其中2名被判处实刑。二是严格督查考核。成立6个巡视督察组开展监督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全市通报,目前,已开展6轮督查。同时,将治污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出台《余姚市“五水共治”工作效能问责暂行办法》,对未完成污水专项治理的责任单位,实行“一票否优制”,对工作不力的责任人追责问责。三是发动全民参与。利用媒体平台,建立媒体曝光、群众举报机制,开展“寻找黑臭河”行动。全面推行“民间河长”制度,招募“民间河长”1826名,加大河道监督管理,谢家路村等村、企建立“五水共治”冠名基金,将“五水共治”条款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成为治水主体,确保“五水共治”取得实效、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