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市级简报 正文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科技治水提升湖区水质
http://nbwsgz.cnnb.com.cn  宁波五水共治网   2015年01月09日

  东钱湖是我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积19.89平方公里,是宁波重要的备用水源。今年,该区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湖区水质实现大逆转,从整体四类、局部五类上升到总体三类、局部二类,被列入国家生态湖泊试点,被新华社专题报道称为“中国城市湖泊治理的典范”。

  一、引进高端机构,科技助力湖区水系治理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是我国水生态环境唯一专业的、最高水平的、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2011年底,由管委会等单位联合筹建水生所宁波分实验室,今年4月,正式在东钱湖揭牌开放。一是开展水生植物生态多样化试点。在北湖虾公山附近开展试点,面积11500平米。至今,已新增水生植物16种,逾70%水域内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具体表现为:水体透明度提升50%-90%, COD等指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藻类数量明显减少,基本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稳定群落,生物群落结构更加合理。二是服务达标单位自查。为做好东钱湖申报省“清三河”达标单位的自查工作,在“清三河”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己提出申请,该区大力发挥宁波分实验室在技术指导、水质测评、材料报送等方面专业服务作用。三是牵线专家培训干部。今年5月28日,宁波分实验室自费邀请国际水协会前主席、美国威斯康幸大学水生态学院院长戴维·卡门教授等3位专家,走进该区今年举办的第二期“钱湖讲坛”,为100多名机关干部送去先进科技治水的理念与方法。

  二、领先技术支撑,清淤降低湖底基质营养

  由于受过去围湖造地和过度水产养殖等影响,东钱湖底泥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受到污染,湖区水深不足,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2004年监测水质仅为4类(局部5类)标准。自2009年起,实施东钱湖清淤工程概算投资5.89亿元。工程必须解决浑水难沉降、噪音、处理后水入湖等改变生态、影响鱼虾生长问题,实施中采取了如下先进技术:一是国际先进水平的施工设备。采用荷兰IHC公司环保绞吸式挖泥船配专用环保绞刀进行水下清淤,清淤彻底,对湖底扰动小,设备低噪音、整洁美观,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标准。二是成熟、环保的淤泥输送工艺。淤泥自湖底挖起直至排泥场,全线采用全封闭的管道输送(如排距较远,采用串接接力泵加压),避免泄漏。同时采用沉管技术,使施工期间对湖面景观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三是首次提出了余水处理要求。为了避免二次污染,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排泥场余水排放标准:经采用科学的余水处理工艺,余水主要指标满足SS小于60mg/L后才允许排出。四是先进的淤泥固结技术。采用国内先进的真空淤泥固结技术,加速淤泥固结,并保证排泥场的复耕和后期利用。结果表明,水质指标达到Ⅲ~Ⅳ类标准, 95%区域水深超1.5m,航道宽度50米,植物分布面积占到全湖面积5%,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提升。

  三、争取中央资金,湿地建设提升“水肺”功能

  2013年起,该区用科技环保的理念,开展北湖生态带——生态湖泊治理试点工作,项目位于东钱湖北岸,总投资8000多万元,面积21.24公顷。一是培育绿色植物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目前,已完成双虹阁至东方花博园段施工,通过林乔灌草混合配植,改善水源涵养绿带树种配植,增加水源涵养林生态保育面积12公顷,达到提高滨湖地带水源涵养品质的目的。二是建设湿地提升水系自净功能。针对近湖岸湿地被占用、功能退化的现状,该区决定通过保护与开发,提升整个湖区水系自然循环的“水肺”功能。一期工程马山湿地投资5100万元,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己竣工。二期工程今年启动明年完工,投资5039.44万元,分为上水湿地和下水湿地公园项目,引入乡土湿生、中生植物种类,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植物群落,修复滨湖缓冲带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从而增加该地带原水储存能力,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以保障供水水源安全。三是得到中央科技生态资金扶持。今年6月,财政部下达2014年第二批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专项资金预算,在2013年4000万的基础上,再下达资金2500万元,用于“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的东钱湖治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