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余姚记者站谢敏军张伟记者黄剑跃)这几天,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10位领导班子成员对各自分到的160余户村民情况进行摸底,并制定详细的走访路线图。新一轮民情大走访即将启动,带着该村独创并长期坚持的“小板凳工作法”,一年内村干部将走访全村1600多户村民。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余姚充分用好原有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全面总结推广谢家路村“小板凳工作法”,各级党员干部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服务群众,把走访工作做细做深做实。
余姚党员干部走亲连心分层推进。余姚市委常委带头到基层蹲点调研走访,蹲点时间不少于3天。33位党员市领导在第一环节走遍联系乡镇(街道)的所有村(社区),特别对部分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进行帮扶指导,对联系村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重点走访。
党员干部基层走亲从低收入群众走起。该市69个市直部门和21个乡镇(街道)的机关党员干部结合“万名干部联万户帮困解难专项行动”进行走访,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指导帮助7000余名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因户制宜研究制订低收入农户帮扶转化办法,使所联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余姚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走亲连心,农村和社区党员则分别开展“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和“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使党员联系群众进户到人,服务群众工作到点到事。截至目前,余姚参加认领的300余名党员已帮助45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了500多个微心愿。
通过各级党员干部走亲连心,余姚将努力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在第一环节走遍该市23万户农户。
小板凳上大情怀
余姚创新群众工作法“谢家路样本”解读

村妇联组织妇女骨干学习交流


村领导班子到老干部家中走访征求意见

社区活动中心

谢家路村农民新村
本版撰稿黄剑跃谢敏军张伟
板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木头做成的一种凳子。这种凳子没有靠背,没有扶手,结构简单,样子“寒碜”。
然而,板凳却很实用,乡里乡亲聚会或议事时离不开它。人们坐在板凳上,围拢一起,没有高低贵贱,却有浓浓温情,彼此敞开心扉说知心话。
十多年来,余姚谢家路村探索实施了“小板凳”农村群众工作法,通过与群众同坐板凳,面对面倾听百姓所思所盼,心贴心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而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小板凳、大感情”拉近干群距离
样本
村民谢柏祥说,村干部每次“板凳家访”,再难的事总会得到答复。就在最近的“板凳家访”中,他家的宅基地审批有了明确的日程表。因为妻子闹离婚,20000多元的捕鱼工具被潮水卷走,村民沈水苗一度自暴自弃。谢家路村党委书记钱建康在“板凳家访”中发现了他的情况,尽力帮他重新振作起来。“钱书记帮我找工作、帮我安了家,连跟媳妇和好都是他牵的线。有这样的村干部,日子怎么会没奔头?”他激动地说。
解读
在谢家路村,10年前就推行了党员干部“板凳家访”制。家访有“三不准”:不准以调查问卷形式代替家访;不准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家访;不准让村民小组长代替村干部家访。村干部每年家访名单全部公开,对村民提出的建议意见详细记录,并由村民签字认可。
村干部通过“板凳会”,亲密地与村民坐在一起,长年坚持“访农户听心声、解难题办实事”制度,开展共谈、共解、共做,确保村民呼声及时听取,村民要求及时解决,村民误解及时解答,村里决议决策及时宣传,村民疑惑问题及时引导,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感情。
“小板凳、大稳定”维护村庄和谐
样本
2013年9月的一天,在村里一家企业打工的一名湖南籍员工下班途中突遇车祸。该员工的几十名老乡迅速聚集,要肇事者偿命,眼看矛盾一触即发。村干部和新老村民“互融共建促进会”会长王敏马上赶到现场,把双方叫到议事室,心平气和地协商善后事宜。由于村干部处事公道,一场即将爆发的矛盾迅速得到了化解。
解读
一个有20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口和2000多外来人口的大村,邻里纠纷、新老村民之间的矛盾等是难免的,但在谢家路村,通过“小板凳工作法”,所有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以村党组织为核心,谢家路村把维护村庄稳定与发展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小三级”组织网络,做到组织管理到位、化解矛盾到位、安全防范到位,实现无一例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及民转刑案件。
“小板凳、大作用”提高干部形象
样本
村民沈志焦兄弟俩虽然近在咫尺,但两人间存在着一些误会,已有20多年不来往了。原来,沈志焦的兄长认为父母有些偏心,把老房子让给小儿子住,对自己家不够关心,因此把父母、兄弟当作陌路人,连父亲生病也没有去探望。去年夏天,他的父亲病情突然加重去世,兄长也不愿一起料理后事。
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沈永苗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和沈志焦及组里的“和事佬”一起赶到他兄长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众人的劝说下,沈志焦的兄长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就这样,20多年不来往的兄弟俩终于坐到了同一条板凳上。
解读
“小板凳坐拢来,什么事情都好商量。”谢家路村党委书记钱建康说,有了“小板凳”这座连心桥,什么样的难事都能解决。
谢家路村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小三级”骨干力量作用,建立老娘舅调解员、村庄平安巡逻员、社会治安信息员、卫生保洁督查员、文艺骨干宣传员、空巢老人结对员、弱势群体帮扶员、新老村民联谊员、青少年成长关爱员等一系列小干部队伍网络,在民间纠纷调解、扶贫帮困、爱心服务、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疑事化解到户、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
“小板凳、大服务”
提升幸福指数
样本
第十村民小组党员宣光潮3年前从组级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下来后在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大幅度提高。但在最近的组级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老宣又被党员们推选为党支部书记,老宣毫不犹豫地辞掉了收入较高的企业工作选择了没有一分报酬的后者,他说,组里的党员和村民信任我,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他辞掉企业工作后,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
解读
如今,无论走进谢家路村哪个组,都能感受到村民对“板凳家访”的深切感触,也能听到村民对村干部的称赞。党员干部无私奉献、为村民作表率,在谢家路村已成为一种风尚。
谢家路村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服务理念,科学设置服务事项和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谐服务中心、健身服务中心、敬老服务中心、休闲服务中心以及文化服务中心等组团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小板凳、大沟通”
打造民主平台
样本
谢家路村有本《阳光》月刊,大到村里修公路的每一笔支出,小到村里开会发的笔记本开支,村里每笔支出会记录在《阳光》上,每月按时分发到每户村民手里。村理财小组长陶耀忠说,村民主理财小组对每一张发票都进行审核。理财小组成员每月5日都要对村财务进行清理、监督,只有经过理财小组审核并盖章,才能入账报销。“小到买浆糊的5元钱支出,大到数万元的工程款,进进出出很明确。”
解读
近年来,谢家路村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为民办了100多项实事工程,由于事先通过“板凳会”征求意见,事中通过“板凳会”民主决策,事后通过“板凳会”加强监管,村民满意率达98%。
谢家路村充分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利用制度小手册、《阳光》月刊与民保持经常性沟通,推进村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一是村内大事由村民说了算,二是村内事务由村民共同管,三是村务管理由村民民主评。
“小板凳、大能量”
提升群众素质
样本
11年来,谢家路村实施了以学校、农村、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暑期假日学校。假日学校每一期活动均得到村领导高度重视,辅导队伍精良、课程安排合理、教育主题突出、活动形式多样,受到了学校、家长、青少年的好评,实现“无一名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两名青少年辍学后重返学校课堂。
解读
一直以来,谢家路村党员干部通过与群众同坐板凳,拉家常、开小组板凳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同时也利用微型党课小讲堂、道德小讲堂、春泥小讲堂等,全面提升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实现口袋、脑袋一起富。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走上微型党课小讲堂,用自己的方式宣讲,成为微型党课的一个有效载体。道德小讲堂开展以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学一点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八个一”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引导激励群众“有好心、讲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建好村”。
如今,在谢家路村村干部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有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天下无难事。同样,在群众中有一句“名言”:村干部办事,我们一百个放心。在谢家路村党委书记钱建康看来,密切党群关系在于交流思想,消除隔阂,解开疙瘩,疏通情感,互通信息,沟通心灵,一通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