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业项目15个工作日完成竣工验收审批,江北在依法依规下创造了新速度;试点实施“承诺审批制”,让投资项目“先批后补”,奉化开创了项目开工建设“零等待”制度;宁波政府透明度再次居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宁波的发展软环境,一直在被一个个“硬”数据刷新。在这些数据背后,是宁波一年来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一轮竞争中比拼工作作风、比拼服务效率、比拼体制灵活,做好“加、减、乘、除”法,着力把软环境越治越好。
好项目、大项目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我市各地各部门主动加压、主动担责,紧抓有效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引甬商、招央企、选外资“三箭齐发”。
“项目选址前,我们考察过国内多个城市,最终选择了宁波。现在,我们仍然为这一选择感到荣幸。”作为我省近年来最大的浙商回归工业项目——海越新材料一期今年投产,是宁波工业企稳回升的有力支撑之一。项目投资方负责人表示,二期规划正在加紧进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引进浙商回归项目433个,实际到位资金410.13亿元,同比增长20.8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4.28%。
浙商甬商回归脚步疾,央企、外资也不甘落后。我市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大众宁波基地扩建项目、中意生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联合利华、丰田汽车、路易达孚、摩根大通和宝洁等首度迈进宁波,截至目前,已有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宁波投资设立企业108家。
围绕“四张清单一张网”的重点改革工作,宁波在“减”字上下大功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努力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发展软环境。
自去年爱柯迪新项目报建17个工作日完成审批,今年江北区继续“快马加鞭”,重大项目在“一窗受理”联办窗口提出申请受理后,一次性提交设立新企业的所需材料,最快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取得多证。首尝“甜头”的宁波超智公司经办人感慨:“原想至少要跑半个月才能拿到‘出生证’,竟然在一天之内就办齐了,真心给政府赞一个!”
不仅是窗口提速,我市深化实行审批代办经理人制度,23名挂职干部服务148个重大项目“快实施”,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升了干部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截至11月底,已有52个项目完成审批或已施工。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效能的乘数效应,政府简政放权、松绑支持、有序退出,宁波向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进发。
实行差别化的资源价格和要素供应政策,在全省率先将差别电价执行范围扩大至铸造业,在全省率先对污染减排工程实施资金补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到年底,全市逾800家排放量纳入总量控制管理的工业企业全面实行“有偿”排污;能交给市场的都交给市场,充分赋予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业主招标自主决策权,民资工程发包可不进行招投标……宁波让资源要素向效益最大、效率最优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作风与软环境息息相关。在“为民、务实、清廉”的旗帜下,我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和深化第一批活动,扎实开展第二批活动,共计7499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14万个基层党组织、49.4万名党员积极参与。
规划系统“联镇联街道,带村带社区”服务派百名资深规划师进村入户,助力农村建设;鄞州区把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内资有限公司审批权限下移至镇乡监管所,惠及1.3万余家在册企业;江东区压缩行政服务事项办理平均承诺时间,从2.1个工作日减至1.1个工作日……各地各部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作风建设机制,基层发展遭遇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发展清路障、优环境。
宁波日报记者 周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