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思缜密,一个细节揪出“地沟油”铁证
2011年7月,一条震惊全国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逐步暴露于大众视野。市检察院依法分别对三个制售“地沟油”的团伙共计20人提起公诉。
在审查起诉环节,多名犯罪嫌疑人开始“反水”,辩称只是将“地沟油”销售给他人作饲料用油等,否认作为食用油进行销售。
这样的辩解一旦成立,将直接影响案件的定性。如何寻找证据,认定“地沟油”被当做食用油销售,成了办案的关键。
陈永明没有退缩。在一次提审时,一名作为居间介绍者的犯罪嫌疑人提到:袁一等人通过她向柳立国买油时,要求酸价要低,不能有辣味,颜色不能太深。
“酸价!”心思缜密的陈永明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正是破案的关键所在。
于是,他和专案组同事立刻向相关部门请教,确认酸价是判断油脂变质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食用油才有此要求。有了这个突破口,犯罪嫌疑人将“地沟油”流向食用油市场的罪行才铁证如山。
正是这分缜密,成就了难题的破解。陈永明的细致,还体现在公诉活动的每一个小环节。让同事孙环宇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两人参与一起黑社会性质案件的公诉,起诉书写了50多页。开庭前,陈永明竟然领着大家将50多页的起诉书仔仔细细读了10多遍,一个标点符号的差错都不允许有。
用陈永明的话说:“若法庭是战场,公诉活动的每个环节就是阵地,一定要寸土必争,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