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北仑记者站 金旭孟
通讯员 董琳
62岁的王绍昌,瘦高个儿,举止中透着在基层一线历练多年的干练。
作为朱田村的“老支书”,王绍昌顶着“小港街道朱田村党总支书记”的头衔,一干就是27年,将两鬓的青丝熬成了白发。
时光流转,更迭的时代交到王绍昌手里的是一道道难解的新题型———村子脱贫致富、多元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所幸,这位“老支书”有的就是股不服输的韧劲,巧手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钱包如何鼓起来?
建厂房促增收,小乡村变身“小康村”
“富民方能强村。一个村必须把村级经济搞起来,这样才可以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这句话,王绍昌经常挂在嘴边。但是,对于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小村落,交通不便、村容破旧,发展哪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上个世纪90年代,朱田村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年轻的北仑区依靠港口蓄势待发,大项目大投资不断,城市的版图随即向外延伸。1994年,朱田村被征地180亩,村里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补偿款。
“这是村级集体征地补偿款,要平分到户。”王绍昌清楚,这是不少朱田人心里打着的“小算盘”。而王绍昌认为,这笔钱很可能就是村子发展的“第一桶金”,关系到村子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用在刀口上。在村党员代表大会上,他一次次耐心地和村民分析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希望能把这笔钱“盘活”。
经过一轮轮地做思想工作,村民们终于有了共识,要把这笔钱用于发展再生产。不过,钱该投向何处的问题随即浮出水面。把钱借给企业,风险太大;造了厂房,万一没人租,钱被困死了怎么办?在第三次村党员代表大会上,王绍昌决定顺应多数人的民意,建造厂房,并签下了负责找企业落地的“军令状”。
从那天起,不分白天黑夜,王绍昌想尽一切办法“招商”。当年年底,面积1500平方米、两层楼高的标准厂房,被成功出租给了宁波成路集团。紧接着,一幢幢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双马公司、奇明机械等企业陆续进驻。1997年,王绍昌牵头建造的五幢职工宿舍楼陆续投用,既解决了辖区内企业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又保障了村里的集体收入。
如今,这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村子聚集了近50家企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光去年一年,朱田村的工业总收入就达到2.8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超过350万元。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心里自然乐开了花。
多元社会如何管?
和谐理事会,新老“朱田人”谋共存
村子富裕了,但是一些社会管理问题却接踵而至。
治安差,环境乱,新老村民纠纷矛盾不少……大约10年前,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冲击着这个原本知根知底的农村社会。
“当时,本地人总戴着‘有色眼镜’,老觉得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差。”王绍昌说,那段时间,朱田村的外来人口有4000余人,差不多是本地常住人口的8倍,双方纠纷不断。
“大家都是朱田人,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有什么问题,何不坐下来一起协商解决呢?”2007年,在王绍昌的一手组织下,村子成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以党总支为主导,区域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及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50余个组织负责人共同参与协商议事。
王绍昌说,自己的初衷特别简单,就是希望新老“朱田人”能找个地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一起出谋划策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实践证明,这一步棋走得特别成功。
不久,有个村民代表提出,甬石旺泰公司前约800平方米的池塘污染很严重。“那个池塘本来可以洗衣服,现在有人把垃圾往里倒,大大影响了村子的整体环境卫生。”
“大家都生活在朱田,我们有责任为改善朱田的环境出力。”没想到,相关公司的负责人回复得特别爽快,立即同意拿出10万元改善环境。现在,这个原本又脏又臭的池塘,不仅周围砌上了石头,在池塘边还建起了小花园和凉亭,成了村民日常散步的好去处。
事情都摆在桌面上摊开来说清楚,矛盾误会自然就少了,新老“朱田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精神家园如何建?
组建团队“种文化”,欢声笑语喜盈盈
一大早,朱田村的广场上就会响起悦耳的音乐,一群身穿红衣黑裤的农村妇女,有力地踩着节拍舞动胳膊,步伐稳健,身姿曼妙。
几年前,朱田村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王绍昌的记忆里,那时村民虽然口袋里有钱了,但是身上总缺乏一股精神气儿。
2006年,村里投入130万元,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建起了41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和广场,图书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乒乓球室等功能室陆续进驻,村民们有了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既然有了硬件设施,何不继续组建团队“种文化”,让村民在空闲时间能够进行文体活动?顺势而为的王绍昌,开始有意识地邀请专业人士教村民跳舞唱歌。这样一来,村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
腰鼓队、太极拳、扇子舞、健美操……没多久,村子里就成立了近10支业余文体队伍。随后,朱田村还有了自己的歌曲“朱田之歌”,有了自己的“报纸”,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更是一次比一次精彩。
“朱田村的‘种文化’不再只是自娱自乐,而是开始影响着更多的人。”让辖区兆龙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有感而发的,是村民们参与文体活动的火热劲头。在此务工的江贵林,被村里的乒乓球文化所吸引,天天带着工友到村里学打球。
“我只是在春天播下了一颗种子,没想到它自己生根发芽,枝叶繁茂。”王绍昌说。
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省农民“种文化”群芳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在王绍昌的带领下,朱田村成了远近皆知的和谐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