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海区立足区域实际和百姓期盼,把污水治理作为生态环境整治战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全域治污、产业治污、制度治污“三步走”,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截止目前,全区已减少污水排放4300万吨;建成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管网38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1%,农村污水处理率达62%;150公里河道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
一、全域治污,争做治水排头兵。一是截污滤水。做好全区现有380公里收集总管、一级管、二级管、三级管直至最末端的城区街坊、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已建设村庄内部四级管网的普查测量、疏通和部分节点改造。两年内实现62个行政村319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实施城镇农贸市场、餐饮业、洗车业等经营网点污水整治,加强雨污管道混接区域排查、改造,扩大管网覆盖率,提高污水收集率。全面提速污水收集处理厂提标改造及能力扩容工作,三年内完成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镇海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将日污水处理能力从13万吨/日提升到26.6万吨/日。二是禁养清水。将城市规划建成区和至2020年规划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内30条主要河道两岸的200米区域、人口聚居区等区域划定为畜禽禁养区,此范围外为限养区。预计到2016年,将关闭拆除规模畜禽养殖场(户)127个,生态化改造提升规模畜禽养殖场(户)11个,区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三是生态活水。在已有的2万亩生态公益林基础上,完善并建成海天、明海、北环、绕城和清风五条生态林带,作为主城与镇海炼化、石化区之间的大规模防护林带;同时建成总面积2403公顷的澥浦、滨海和甬舟三个呼吸通道。通过引进有益水体生物、鱼苗增殖放流、种植适水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措施,营造全区河道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2013年以来,全区已建成45.7公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清水河道。在中大河、周林港、东大河等140公里主要河道,实行12小时动态保洁。
二、产业治污,倒逼转型升级再提速。一是规划控污。限定化工产业布局范围,区域内明确用地红线,实行规划控制;其他区域不再布局化工和其他三类工业,对现有的化工企业和其他三类工业企业,尤其是澥浦片区、蛟川片区和临江片区的化工企业,必须限期搬迁、转产或关停。二是源头防污。强化责任目标,落实“双控制”要求,落实节能考核企业(单位)650余家,完成节能改造项目240余个,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余家,实现12万吨以上标准煤的节能目标。淘汰燃煤(油)锅炉(炉窑)209台,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禁用S7变压器。爆破拆除了镇海热电厂厂区锅炉和冷却塔。专项整治高污染、高能耗的精细化工、电镀、印染、酸洗等“六大行业”,关闭、转产、搬迁精细化工企业28家,提升改造精细化工企业33家,提前一年完成精细化工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完成电镀、印染、酸洗整治提升120余家。三是转型减污。推进石化产业向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价值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石化产业基地;成立装备制造产业协作联盟,大力推行“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措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促进“镇海制造”向“镇海智造”转型。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精密紧固件、轴承、电子电器等产业制造水平。
三、制度治污,构建人水和谐的长效机制。一是河长管水。在全区313公里、163条河道全面落实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度,由“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街道)班子成员、村干部分别担任全区各河道“河长”,牵头负责所辖区域河流的水质改善工作。实行“部门包村”制度,区级各部门承担联系村河道治理责任,协助“河长”履行河道治理的日常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责。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75%。2014年全面消除全区境内所有垃圾河道、明显改善黑臭河道水质;到2016年,全面完成“垃圾河”、“臭水河”、“黑水河”等问题河流整治。二是执法护水。建立健全由水环境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机制,组织环保、公安、农业、国土、建交、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打击和严厉惩处污染直排、偷排漏排、违章搭建、私自占用河道、随意倾倒固体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水环境行政司法联动机制,将集中执法与常态管理有效结合。完善跨行政区域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形成水环境污染流域防治合力。三是文化养水。在水环境整治过程中,傍水造园、文史作韵,恢复一些村落的特色水景观,构筑一批沿江风光带、沿河文化带、湖泊景观群等水文化胜景。通过建设滨江(河)公园,设置亲水廊道,打造水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等,集中体现水清、自然、生态、亲水的理念,为居民创造舒适、方便,充满“水”和“绿”自然要素的休闲空间和生活舞台。如即将全面建成的箭港湖滨水公园,总面积约2.9公顷,已经成为镇海新城百姓假日休闲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