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全县“五水共治”工作,全面落实水环境治理责任,宁海县全面实施“河长制”,通过落实责任主体、细化责任项目、健全责任机制,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为“建设滨海生态县、打造人居幸福地”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一、责任主体实现全覆盖。在该县516条河流中有县级河道35条、乡镇级河道108条、村级河道373条,所有河道推广“河长制”,实现县、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一是县级领导示范引领。白溪、大溪、清溪、凫溪、中堡溪以及颜公河等35条县级主干河道、重点河道,分别由县领导担任河长。35河长认真履职,自己的“责任田”上开展巡河行动,实地踏勘河道环境状况,现场解决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用实际行动将“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该县全面推广“河长制”工作带好头、当好表率。二是职能部门联合推动。县级重点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县环保局负责监测水质,建立35条重点河道的信息监控系统;县水利局负责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查处河道非法采砂、制砂等违法行为;县农办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县农林局指导监督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县财政局统筹和管理“河长制”相关资金政策等。通过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联合推动全县“河长制”顺利实施。三是乡镇街道属地管理。明确县级河道流域所经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各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为辖区内河道的河段长。18个乡镇街道的108名县管干部还分别担任镇乡级河长。河长名单通过《今日宁海》向社会公布,在河道显要位置设立了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村级干部落实包干。各镇乡街道分别与各行政村签订了“五水共治”工作责任状,明确373条村级河道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确保治理任务落实到人。其他村级四套班子成员则分别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分段包干村内河道、沟渠,或者是分塘包干村内水塘、池塘等,做到每一段河、每一段渠、每一个塘都有责任人。五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搭建“五水共治”门户网站,在本地主要论坛上专门开设“治水曝光台”,引导广大网友有效监督,激发全县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变“要我治水”为“我要治水”。逐步探索了“出工投劳”、“投工清欠”等参与模式,如长街镇龙山村发动党员群众争当“五水共治”义务工,村班子成员每人出4工,村党员、村民代表每人出2工,每户村民出1工,外出村民由亲友代工;岳墩村全体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主动义务投工一星期;梅林街道兰丁村组织干群开展“百人环境大整治活动”,通过发动老百姓树立了主体意识,积极作为,主动清偿亏欠环境的“旧债”。
二、责任项目体现明细化。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由各河(段)长牵头制定“一河一策”,把整体河道治理工作分解为具体的项目化明细指标,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完成河道治理的目标任务。一是彻查细摸清“底子”。对全县“三河”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排摸出“三河”261条,其中垃圾河149条,黑臭河112条,25条被列为市级整治河道。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对辖区河道两岸排污口、河道两岸工业企业数、河道两岸畜禽养殖、河道两岸截污管网覆盖、河道淤积和障碍物、河道水面漂浮物和岸坡垃圾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统计,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立体多方位地详实记录各河道的河段长度、流经村庄、污染类型、垃圾方量、垃圾堆放点等基本情况档案,明确下步工作重点难点、治理方式,对每一条河道都建立了相应的“病历卡”,实现“一河一档”管理。二是开门纳谏抛“面子”。在县级媒体上公示了35条县级河道的第一季度水环境监测情况,其中优良以上河道22条,Ⅳ类河道7条,Ⅴ类河道1条,劣Ⅴ类河道5条,以此作为县级“河长制”河道整治成效的基础数据。同时,针对排摸出来的问题,召集相应的职能部门、企业、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在外宁海人共同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明确分别以河道疏浚、淤泥清除、垃圾及障碍物清理等整治措施为主,全面推进河道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禁止采砂等河道治理工作。三是直面问题拔“钉子”。3月份以来,结合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及双清、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了垃圾河整治专项行动,联合“三改一拆”办开展涉水拆违重拳出击专项行动,已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600万元,清理河道垃圾近千吨,拆除违章建筑4.4万平方米,处理违建单位及个人50家(人),立案查处涉水违法企业28家,已全面消灭垃圾河。
三、责任机制推行常规化。积极探索和总结“河长制”工作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和方法,积极扩大水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一是长效管理项目化。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河道长效保洁、建筑渣土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分别明确由县农办、县住建局、县农林局等单位牵头,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镇乡街道也分别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考核制度,如胡陈乡、越溪乡等地相应出台了“河道保洁管理考核办法”、“月月评督查机制”等,村村落实监督管理人员和专职河道保洁员,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各村自觉履行河道保洁责任,扭转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桃源街道积极探索服务外包等市场化运作的垃圾保洁机制,黄坛镇成立河道保洁管理所等专门保洁河道,实现河道垃圾日产日清。二是督查督办制度化。制定完成了《宁海县“五水共治”督查督办工作暂行规定》,采取联合督查、日常抽查、暗访等方式,重点加大对项目进展的督查和曝光力度,“清三河”专项行动已累计发布督查督办通报7期。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采取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等模式,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已查处各类违法行为28起,进一步巩固河道综合整治成果。三是考核奖励实绩化。“河长制”工作列入“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实绩挂钩。目前已在全县设置了22个水质交接段面监测点,对全县跨地界的河道实施水质交接段面指标考核。每月按水质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排位,水质明显改善的给予奖励,水质变差的实行行政约谈、通报批评等。另外,梅林、越溪、胡陈等镇乡还切出36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考核情况与专项资金挂钩奖励,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舆论监督常态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县纪委、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有力支撑县内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新闻媒体开设“电视问政”、“记者视点”、“i视宁海”等专题专栏,深入持久地开展舆论监督,已连续曝光各地各部门50余件次负面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地推动了各地各部门加快工作进程。此外,策划推出了“寻访五大溪治水随手拍”等公益活动,引导和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舆督作用,不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