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将“五水共治”作为自身发展的自主选择和必然要求,积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破解治水难题。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科学治水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3项。
一、大干狠干,牢牢抓住科学治水“牛耳”。重点引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造一批涉水龙头产业,提升科学治水能力。
一是大手笔投资节水农业项目。致力于节水型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重点节水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7月,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基地”获得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批复。今后3年该基地将投入1.5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示范基地2.4万亩。目前,固定式喷灌、大型平移式喷灌机、膜下滴灌等新技术已投入使用。
二是大力度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缩短科研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时间,使治水新产品、新工艺发挥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由该市大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村复合型污染水体修复与分质利用技术中试与示范”,年初通过科技部验收,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该市江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研发及应用”项目,被慈溪科技部门列入本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预计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
三是大魄力推动净水产业集聚。慈溪是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的国内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该市依托家电产业传统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设备的研发创新。目前,该市净水净气类环保设备年总销售额在12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40-50%,其中净水设备年销售额100亿元左右。
二、解困破难,细细开好科学治水“药方”。借助科学手段,对症下药、综合施治,通过破解现实难题,使“五水共治”事半功倍。
一是解平原河网之困。慈溪地处平原水网,河道流动性差。为破解平原治水困境,该市积极向同为平原河网的苏南地区学习取经,汲取太湖流域治水经验,并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开展治水科技项目合作。目前,已初步商定在该市浒山江进行生态修复试点,前期方案已编制完成。
二是解污水治理之难。投资6亿元建成污水深处理回用工程,污水经统一处理后变成中水,再回用于市政用水、城区水景维护等,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目前,慈溪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其中东部和北部两座污水厂在污水处理系统上又增加了人工湿地模式,通过种植菖蒲、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重金属进行有效吸附和处理。
三是解污泥处置之难。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问题,慈溪市投入7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减量化处理。该项目总投资额1600多万元,日处理污泥200吨,可实现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借力引智,多多汇聚科学治水“英才”。广招治水英才、广征治水良方,动员各类人才为科学推进“五水共治”献计献策。
一是专家帮忙治水。积极借脑引智,邀请专业人士对治水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今年以来,已先后有南京大学、张全兴院士站、省和宁波市级“五水共治”专家团的各位专家教授来慈“把脉”水环境。同时,积极邀请省和宁波市专家分别就“五水共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行专题培训。目前,该市正着手组建本市级的专家服务组。
二是骨干技改治水。组织“五水共治”立功竞赛活动,鼓励企业技术骨干成为治水中坚力量。如四维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陶春荣、陈建立研发的“中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废水回用率达到70-75%,每年可节约用水18万吨以上。同人轴承有限公司职工研发的轴承清洗环保工艺和装备,实现节水80%以上。
三是草根妙招治水。民间发明家也积极投身“五水共治”。如慈溪个体老板蔡企胜自主发明“河道污水治理船”,通过收集河道淤泥里的沼气用于发电推动船体前行。该发明成功在慈溪市新庵江进行清淤试验,水体化学需氧量从52.7下降到45.8,氨氮从3.65下降到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