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境内河道溪流纵横交织,呈现出面广、径流短、分布散等特点。区域共有河道600余条,总长635公里,溪坑200余公里,河面面积近1400万平方米,可蓄水1930余万立方米。北仑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治水工作,尤其是2011年该区超前谋划、率先实施,深入开展内河水质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至今已累计投入近30亿元,率先探索出一条“科学治水、全域治水、铁腕治水”之路。通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四方并用”,坚持“疏堵并举、建管并重、标本兼治,严格执法”,如今该区已率先消除垃圾河、黑臭河等“三河”和劣Ⅴ类水质,多数河段达到Ⅳ类水质,区域河网水质得到根本改善,“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初步展现,“清三河”工作得到各级领导肯定和群众普遍认可。在省治水办日前公示的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中,北仑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唯一代表,成为全省首批9个“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之一,也是我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
一、“猛药去疴”实施“三大工程”,确保水系畅通河网美观。通过深入推进实施河道清淤、水系沟通和河面清障工程,今年4月,在全市率先实现消灭垃圾河目标任务。一是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已累计投入近2.55亿元,采取泥浆泵吸泥、挖泥船挖泥、环保绞吸船吸泥等方式,对全区447公里骨干河道全面清淤,共清除淤泥近600万方,基本清除区域黑臭水体,河道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观,泄洪、排涝、供水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二是实施水系沟通工程。为确保河水畅通和行洪排涝安全,采取以主干河道为主,通过打通断头河、阻水桥,拓宽瓶颈河,拆除改造老旧矸闸等手段沟通河网水系。已累计拆除阻水桥梁30座,打通“断头河”35处,拓宽“瓶颈河”23条,拓宽整治小浃江、沿山大河、梅山大河等骨干河道47公里。如今,全区河面上基本没有阻水物,河水流动更加通畅。三是实施河面清障工程。对剩余近5000亩河面全面征用,重点组织开展河岸垃圾清理、废弃沉船打捞、河面清障专项行动3次,及时清除高桩围网、鱼箔等阻水网具和枯死树枝、暗坝等障碍物,拆除渔舍(棚)和涉河构筑物。已累计清除鱼箔378道、网箱1758只、围网253亩、蚌珠534道、虾笼15.9万只,河桩1.3万余根,鱼棚(舍)77间,暗坝、围堰15道,打捞沉船428艘,清除河道两岸生活、建筑和工业垃圾等固体废弃物30多万吨。目前,全区已征用区域所有河道,禁止单位或个人养殖,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有效改善了河道环境。
二、“重典治乱”采取“三措并举”,确保拉高标杆标本兼治。“清三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系统实施方见成效。一是全面体检,建立河道“病历卡”。该区严格按照“三河”划分标准要求,坚持拉高标杆、逐条排查,由各街道(乡镇)组织对辖区各条河道水质状况、环境面貌、排污口、进水口及涉河违建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摸,逐项进行汇总登记并拍照,形成“一河一策”的基础档案。除省市挂牌的4条黑臭河外,该区还主动将56条水环境较差的各类村级河道、小沟小叉作为整治对象,确保年底前全部完成。同时,制定出台“清三河”及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认真制作“清三河”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战图,明确具体工作目标,落实各项治理措施。二是因河制宜,开具诊断“处方”。不同的黑臭河及水环境较差的河道,“病情”和“病因”不尽相同。为确保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各街道(乡镇)根据每条河道受污染的不同程度,采取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科学治理等方式,组织多方力量,在认真排查周边污染源、分析黑臭及水质状况较差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多次会诊,研究讨论,因河制宜,针对辖区内涉及的黑臭河、水环境较差河道分别制定了“一河一策”方案表和“河长制”负责图等相关图表,为“清三河”及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对症下药,推进治河“疗程”。针对“清三河”及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困难,今年该区在安排黑臭河及水环境治理资金1.2亿元的基础上,又新增专项资金3636万元,坚持多以清淤疏浚、生态修复为基础,采取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城中村环卫设施、投放制氧泵生物菌、排查改造企业污水设施等综合施策,做到“一河一人”、“一河一策”,包干推进,限时整改,并建立工作倒查和奖惩机制,按照6月底前“治标”,年底前“治本”的“时间表”,采取工程性措施与管理性手段相结合,倒排行动计划,明确治理措施,完善责任体制,坚持与资金发放挂钩,确保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强势推进,以彻底清除黑臭现象及较差水体。各街道(乡镇)通过强化河道保洁、保持河道清洁,推进截污工程、强化源头治理,加快清淤进程、还民清爽河道,建设换水泵站、解决“断头河”问题,推行生物治理、提高自净能力等系列举措,确保了“清三河”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势推进。
三、“刮骨疗毒”创新“三大机制”,确保建管并重成效巩固。为全面巩固提升治理成果,该区着力发挥机制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创新建立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建管并重、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创立日常保洁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区、街道(乡镇)河道专职管理机构,完善河道保洁日常管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并纳入对街道(乡镇)年度考核。先后出台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实施办法、管理考核细则和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河道保洁养护管理,使两级河道管理网络更加清晰明确。二是建立长效保洁养护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各街道(乡镇)落实配套资金450万元,专项用于河道长效保洁养护,并实行单独核算、专帐管理。通过强化河面8小时动态保洁,共计建立38支、人员342人,拥有保洁船120艘的全区河道保洁队伍,基本做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畜禽养殖、河道排污口及时查报等“四无一查报”,有效实现了河道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连续三年荣获省市河道保洁管理工作先进。三是强化保洁巡查监管机制。围绕实现“管理制度化、要求标准化、保洁常态化、督查经常化”的“四化”模式,配备人员41人、巡查船9艘、巡查车辆15辆,实行“日查、月评、年考”制度,按照“定人、定河段、定时间、定标准”的“四定”要求,对所有河道和纳入考核范围的溪坑每月至少巡查两次以上。认真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及时整改落实。对辖区内区、镇、村三级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逐片逐块落实专职巡查人员,并加强对重点河段及重点时段的监管力度。
四、“壮士断腕”开展“三大行动”,确保源头治污深度推进。坚持以“治污攻坚”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源头截污纳管,深入推进“美丽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确保污水不落地、不入河。一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为加大对“三河”源头治理力度,高标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把全区规划保留的147个行政村全部纳入治理范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全区全面铺开。目前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成农村污水管网200余公里,完成或正在实施的有105个村,治理面达71%,受益总户达到7.45万户,每年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直排620万吨。二是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整治行动”。先后投入5600万元财政资金,对全区328家散居农村畜禽养殖场中的321家实施关停或转产,仅剩的7家规模养殖场也全部实施了排泄物污染无害化处理整治提升。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畜禽排泄物10多万吨。同时,通过加大对原畜禽养殖场所复耕复绿力度、加强日常巡查等措施严防死守,有效防止了农村畜禽养殖反弹回潮。今年经回头看后,又对2家不能实现种养平衡,且有污水外排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1家经预处理后实施纳管改造工程。此外,还在所有村实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和8小时动态保洁机制,力推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最大限度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开展各类污水直排“堵截行动”。通过深入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投入2.69亿元整治电镀行业,淘汰手工生产线123条;投入1亿多元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57台(套),关停宁波热电、善高化学、华光不锈钢等大中型企业10多家;集中连片关停整治大碶五岭墩、小港丁家山片区中小微落后产能企业62家。同时,打通截污纳管“最后50米”,严格排查堵截各类沿河沿江排污,目前共排查290家企业及大型餐饮沿河排污,堵截内河污水直排口250个,整顿餐饮重大污染源60余处。为消灭各类企业污水直排,今年通过点、线、面结合,对重点河网周边开展网格化排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70余人次,排查企事业单位620家,发现问题企业50家,立案查处19家,及时快速调处各类涉水投诉163件,已办结158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