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是钱塘江、曹娥江、灵江和瓯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全境有河道919公里,水功能区定位都是Ⅰ、Ⅱ类水。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严苛的水质标准、脆弱的源头生态,该县创新“寻找不能游泳的河、严把企业落地关、实施治水月度竞赛”的治水抓手,显现出了成效。
一、创新治水系列活动,让百姓随处可游
在全省轰轰烈烈开展“寻找可以游泳的河”活动中,该县结合水环境基础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以“寻找不能游泳的河”为载体的系列活动。近年来,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铁面查污,零容忍播报”及寻找“不能游泳的河”行动,着力摸清全县188条河溪919公里水域重点污染源的产污环节、产污原因,全面掌握各污染源的排污物是否达标、环保治理设施是否完善、环保处理措施是否有效等情况,分类建立污染源档案,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2013年下半年开始开展“寻找不能游泳的河”专项活动,播报大型专题片20多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年以来,该县以“寻找不能游泳的河”行动为载体,开展“寻找身边的垃圾河”、“千名干部寻找垃圾河,万名群众治理臭水塘”、“臭水塘”“黑臭点”新闻曝光等行动,全面开展臭水沟(点)、垃圾河段(沟、点)等污染点的排查和清理,以小见大,推进“三河”整治。据统计,仅“千名干部寻找垃圾河,万名群众治理臭水塘”启动仪式当天,参加治理行动的干部群众达13490人,清理河道455公里,清理池塘276个,清理沟渠边沟827个,清理垃圾548吨,清除卫生死角1245处,清理乱堆乱放865处。截止目前已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曝光垃圾河点44期,下发五水共治交办单78次,督促各乡镇对曝光的垃圾河点做到即知即改。
二、严守生态红线,让污染源头无处可藏
该县建立了项目联合审批制度,招商引资项目都要经过经商、环保、发改等部门联度会议审批。坚持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坚决制止污染企业及项目落地,宁可少点税收,也要把环境保护好。近年来,该县拒绝了80多家污染企业和项目在县内落地,仅2013年,全县申报考察工业投资项目34个,同意落地的仅14个。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在注重服务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三同时”监管工作。落实新建项目环保全过程监管,做到“三同时”验收率明显提高,新建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核定2014年全县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按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逐步建立排污许可管理与总量控制、减排考核、环评审批、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等相结合的点源管理新模式。此外,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环节,通过“一站式审批”“窗口式办文”等方式,积极推行环保窗口项目审批直接办理制和全程代理制,做到“审批程序最简、审批环节最短、审批速度最快、审批效率最高”。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开展环评分类管理,科学探索以备案监督制代替审批制,力求在“增速、增效”上做文章。
三、实施治水月度竞赛,让乡镇你追我赶
该县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并对全县19个乡镇实施月度治水竞赛排名考核和交接断面水质三重考核,即每月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排名考核、年度乡镇交界断面水质功能区考核、年度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突破性提升考核。组织部门联合对19个乡镇各村的环境卫生及河道卫生情况进行每月检查,并进行强制性排名,每月对前13名给予不同加分,对后6名给予扣分。对全县27个乡镇交界断面水质进行抽样检测,也进行每月排名及加、扣分。同时将考核结果在《磐安报》、《磐安县五水共治工作简报》上进行公布通报。今年以来县治水办、督查局、生态办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对全县363个村庄和河道集中督查了4次,公布督查通报4期,下发整改通知单62份,责任限期整改村庄、河道污染源点86个。此外,该县积极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每月自我督查整改活动。如双峰乡组建由县人大代表、县党代表、乡政府、村委会等成员构成的四级考核组,通过随机抽考核人员的方式每月开展督查考核,考核结果则依据河底垃圾、河道漂浮物、挂彩物、水质情况等内容评判出“红黄蓝”三色牌,“红牌”者出局,即该村年底不再享受保洁奖励经费;“黄牌”者警告,即该村年底将扣发一半保洁奖励经费;“蓝牌”者通过,即该村年底可享受全额保洁奖励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