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携手创新谱写对口支援新乐章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7月17日 14:59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携手创新谱写对口支援新乐章

广东省援藏干部肖国鑫(左一)来到波密县天麻种植基地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天麻。记者 麦正伟 摄

波密县扎木镇,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天麻,正在藏族青年马达家的黑土地下悄然生长。“去年种天麻收入了十几万,纯利润大概有5万多元,相当于种植小麦青稞收益的十倍。今年我准备再增加五六十平方米的种植面积。”说起扩种天麻,马达有些迫不及待。

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在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峡谷间奔腾流淌,“西藏江南”林芝,森林繁茂,平畴沃野,阡陌纵横。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茶叶、灵芝、天麻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对口支援的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在发挥援藏工作资金和项目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深入挖掘援藏干部的“人脉”资源,引进市场机制,牵线搭桥、招商引资,通过经贸洽谈会等形式,吸引内地企业到西藏投资发展,开展项目对接与合作,一方面带动了农牧民观念的转变和收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投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良机,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援藏新路子。

对口援藏20年来,在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内地与西藏频繁展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涉及人才、技术、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受援地区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对口支援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充分结合,实现了互利共赢,合作援藏迈入新的阶段、掀开了新篇章。

深化企业合作,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变“单向援助”为“双向共赢”

每天早晨8点,巴琼村村民嘎松罗布都会骑着摩托车从村里出发,走3公里的乡道,来到波密县扎木镇,再改乘公司的班车到基地上班。他笑着说,自己现在也是“上班族”了。嘎松罗布工作的地方是广东省合作援藏项目——西藏林芝广药发展有限公司在波密县产业园的藏灵芝、藏丹参GAP基地。

“种藏灵芝和藏丹参很有讲究的,要考虑大棚内的湿度、温度。土栽和袋栽也不一样,如果要提取孢子粉,袋栽就更适合。”嘎松罗布告诉记者,几年前援藏工作队专门安排他去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与广药公司签订了用工合同,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工资。

广东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结合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按照“现代、生态、特色”的原则,建设的波密县产业园,规划主导产业是以藏药制造为龙头的民族特色生物产业、绿色食品饮料制造业、民族特色家具制造业和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产业园已成为援藏工作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的典型。

从“输血”到“造血”,是对口援藏工作模式的创新。

全国对口援藏工作进入第20个年头,援藏总体思路不断升格,各对口援藏省市、企业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跟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结合各自优势,形成援助合力,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转变,向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谋求共赢发展。

过去,援藏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基础性项目、民心工程、形象工程。伴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援藏工作思路也悄然转变。 在援助项目上,向更注重造血型、生产型项目转变;在援助方式上,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从政府单一无偿援助向多层次、全方位援助转变;在援助重点上,从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牧区和基层建设转变;在项目建设标准上,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方向转变;在援助观念上,从以资金扶持为主向引入新的观念为主转变。

江苏省与拉萨市签订《共建苏拉产业合作平台协议》,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努力促进苏拉产业合作向产业转移、企业培育、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等全方位发展,逐渐形成苏拉企业间“请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合作格局,江苏宏图三胞集团收购商业项目、甘露藏药项目以及南京延长药业、南京长江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投资藏药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提升了拉萨经济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湖北省依托省内市场营销优势,以打好“高原绿色”品牌为切入点,连续7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大力推广山南优质农产品,拓展了西藏高原绿色产品市场……这些援藏项目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市场气息”。

“许多人以为援藏就是政府为西藏送钱送物,把援藏和扶贫等同起来。现在不能这么看了。企业投资西藏也是一种援藏,既带动西藏发展又赚了钱,经济社会效益兼得,实现了共赢。”一位援藏干部告诉记者,今后对口援藏工作将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并举,在顶层政策设计和具体的项目规划安排上,将充分考虑西藏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旅游业等领域积极促成内地企业与受援地企业合作发展,注重深化市场合作交流,推进受援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把单向援助变为双向共赢,以西藏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助力相结合,逐步实现对口援藏工作由“单纯输血”向“输血”和“造血”并重的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重视文化合作,充分发掘资源优势——

深度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2007年,为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的藏文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率先建立项目的配套支持机制,深入研究藏文软件的推广应用模式。2008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向西藏赠送了3.2万套中标普华藏文办公软件,推动藏沪两地信息化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随后,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中标软件三方通力合作,启动了历时两年覆盖整个西藏的大规模藏文办公软件应用培训,有效提升了我国藏族文化区域的信息化水平。

“20年来,援藏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争资金、搞项目上,不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西藏本土,挖掘和保护藏文化。”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秋雄说,援藏工作仅有物质援助还远远不够,不能缺失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陈秋雄在援藏期间,会同自治区文化厅展览中心、林芝地区文广局的工作人员多次赴各县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带领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筹建了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集中展示藏东南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和谐新景象,弘扬了藏东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援藏工作队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获得这项殊荣的惟一一家非文化单位。

“深度开发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我们正确的援藏态度,是价值深远的,也是沿海和内地的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必须要做的事。对‘历史的林芝、文化的林芝、民族的林芝、宗教的林芝、自然的林芝’的清晰展示,其核心价值就是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以铁的事实回击十四世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陈秋雄说。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最高学府,西藏大学汇集了全区顶尖的科研力量,更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技术支持。多年来,一批批援藏教师和援藏干部,或牵头某个项目,或与当地学者、艺人合作,将内地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了西藏社会各个领域,将科技援藏落到了实处。而拥有众多援藏技术干部的西藏大学,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援藏基地。

西藏大学副校长陈建龙是援藏干部中的优秀一员。他告诉记者,在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西藏大学充分发挥多年援藏工作积累的科研优势,将高科技运用到西藏寺庙壁画保护、唐卡艺术传承、格萨尔王说唱艺术整理等多个领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寺庙壁画维修前的数据保存,不是大家想象的拍几张照片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运用最新技术,进行三维立体数字化保存,就是运用三维技术完全模拟寺庙内部真实场景作为数据进行保存。‘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唐卡颜料为何千年不变色,也成为西藏大学的一项研究课题,正在进行科学的理化分析;《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说唱体英雄史诗巨著,格萨尔研究所就是西藏大学成立的专门机构对格萨尔王说唱录音进行文字记录并进一步编辑、整理、出版。”陈建龙说。

20年来,各对口援藏省市、企业将自身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受援地的政策、资源、后发优势相结合,确立了一大批文化援藏项目:北京援藏指挥部与北京市商贸联合举办了西藏拉萨“商品大集”活动,吸引了西藏数家优秀企业参展,充分展示了西藏特色商品和特色文化,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并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西藏商品品牌旗舰店;建成文成公主实景演出项目,充分展示了拉萨浓郁文化底蕴和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成为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吉林省援藏工作队抢救保护了濒临灭绝的陈塘夏尔巴人原生态文化、拉亚旦嘎甲谐歌舞以及羌姆石窟等西藏文化瑰宝;福建省漳州市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在2011年投入资金40万元,出版了《门巴族民间故事》、《珞巴族民间故事》、《峡谷流风门巴族歌谣》、《莲花遗韵》等11本书籍,成为宣传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主要作品……

援藏工作为促进和发展我区藏民族文化,实现文化惠民,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加强人才合作,拓宽就业援藏渠道——

促进援藏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化

贡桑措是那曲地区聂荣县一个普通牧民家的孩子,201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2012年,神华集团在17家央企中率先启动援藏“双百工程”,救助聂荣县10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解决100名西藏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知消息后,贡桑措报名参加了就业考试,成为第一批通过就业援藏实现区外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初到内地生活,语言、习俗差异让贡桑措一时寡言少语。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下,她开始跟周围的同事主动聊天,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连食堂的大哥大姐都喜欢跟贡桑措这个朴实的藏族姑娘开玩笑。为了照顾贡桑措的饮食习惯,公司还特意嘱咐食堂增加一些牛羊肉的菜肴。家人的关心和公司的照顾让贡桑措浑身充满了干劲,“我一定努力学好技术,不辜负大家”。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对口支援省市、企业每年吸纳一定数量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自2012年起,自治区与17个对口援藏省市和17家中央援藏企业共同实施“就业援藏”项目,每年为我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对口援藏省市、企业与自治区人社厅通力合作,逐年为西藏籍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岗位,促进了援藏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化。

为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就业援藏相关精神,发挥就业援藏优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与各省(市、区)协调,制定了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的相关政策:17个对口支援省市每年招录一定名额的西藏生源毕业生到该省市就业;17家中央企业和对口支援省市的重点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中,拿出一定的就业岗位,用于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央援藏企业和援藏省市建立适合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见习、实训基地,我区在内地发达省市建立10—20个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训基地;鼓励我区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享受当地生源毕业生同等就业扶持政策外,适当对我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适当照顾。

与此同时,自治区加强同区外就业毕业生的联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加强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自治区、地(市)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逐步解决了广大求职者求职成本高、求职盲目性大及各地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自治区就业援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业援藏拓宽了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丰富了就业形势,2013年,通过网络招聘、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全年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1500多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实现到区外就业,同比增长15.38%,今年是就业援藏工作开展第三年,计划再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提供3400个岗位。(记者玉珍)

原标题: 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携手创新谱写对口支援新乐章
稿源: 西藏日报  编辑: 陈晓怡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来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
寻找最美宁波人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