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对口援建的德吉罗布儿童乐园。 记者 李洲 摄
开栏的话: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20年来,各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依托西藏实际,不断创新形式,加大援助力度;广大援藏干部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更好地宣传20年来援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广大援藏干部献身高原、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辟《中央关心 全国支援——对口援藏20年巡礼》专栏,敬请关注。
历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弹指一挥间。
当我们以今天为终点、以20年前的彼刻为起点,去回顾西藏的这段沧海桑田时,就会自然地为她20年的跨越而倍感自豪。
因为,这样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石成金、百炼成钢,由量变到质变的化学反应;这样的跨越,不是顾此失彼,而是实干兴藏、风物长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这样的跨越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由点到面的强大“裂变”。
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300万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只争朝夕、勇往直前,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更离不开中央部委和各兄弟省市长期起来对西藏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大力援助。
正是这两股强大力量的“合流”,20年来雪域高原的发展变化才显得超乎寻常的“合乎常理”,才能让世人为之凝视和聚焦。
西藏工作座谈会: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谋篇布局
全国支持西藏,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西藏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发展的支点。
1980年、1984年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出了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并动员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援助西藏建设了62个项目,开创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局面。
2001年,党中央又适时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中央政府投资312亿元,建设117个项目,中央还对西藏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对口支援也进一步加强,确定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这为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制定的政策相比,新时期优惠政策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下,西藏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3年增长2.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成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西藏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西藏的人均GDP达到了6871元,在西部地区的位次也上升到了第五位。
2010年1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做好西藏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初步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截至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0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2元,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十二五”规划项目累计落实投资突破1000亿元,年度公共财政支出突破1000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持续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实际行动让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后,各援藏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省市,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西藏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援藏内涵。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同时,随着援藏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西藏工作发展新要求,援藏工作逐步增加了人才、技术的援助规模,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促进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格局。
2014年全国两会,面对各路记者的提问,我区代表、委员们发自肺腑地说:“今天西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尼玛是一位大棚蔬菜种植户,他在曲水瓜果蔬菜园区内的6个大棚,每年可创收4万多元。多年来,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温室瓜果蔬菜,使江村218户群众受益,占全村总户数的80%,每个温室大棚每年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7000多元。
如今,像尼玛一样从全国援助项目和资金中受益的西藏农牧民越来越多,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在显著改善。
此外,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近年来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我区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改善我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农牧业、交通、通信、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援藏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援藏工作不仅帮助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还经常给我们的群众讲先进的发展思路。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乡亲们都切实感受到了旅游致富的实惠,南伊珞巴民族乡所有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饭。”米林县副县长晓红告诉记者。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市、中央企业、中央部委援藏工作队在做好“输血”型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藏,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各援藏工作队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技术、培训农牧科技人员,培养了一大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大力培养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在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内地与西藏频繁展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大批受援地群众赴内地考察学习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激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在各类援藏项目的带动、援藏干部的引导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农牧民,学会了养奶牛、育苗、发展沼气等现代生产技术,有的群众利用农闲到外地打工,有实力、有经验的人则建工厂、包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全区各族农牧民如今正靠着勤劳的双手,昂首阔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墨竹工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如是说。
此外,对口援建单位中,中央确定的17家对口援藏国有骨干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援藏资金14亿元,在自觉承担对口援藏历史责任的同时,积极参与西藏经济建设。在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中,11家中央企业承担了其中的能源、通信、矿产等41个重要项目,投资总额793.2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433.8亿元。
援藏干部:海拔高,工作标准不降;氧气少,工作热情不减。爱洒高原,只为高原美好的明天
20年来,孔繁森、任国庆、李龙、温江城、周广智、张宇……一批批援藏干部用他们的真诚、实干和无私为西藏各族群众谋得了实惠,带来了变化;他们青发而来,白发而去,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西藏;他们带走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们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篇章。
1979年,刚到西藏工作的孔繁森就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并以此铭志。在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所在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为了西藏的发展稳定,为了阿里的发展稳定,孔繁森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援藏干部的楷模,领导干部的楷模。
温江城,他最喜欢的是群众喊他“种草书记”。从陕北到噶尔县任县委书记六年的时间里,他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解决噶尔县农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带领广大群众人工种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祉。
“只要曲水人民喜欢的事我都愿意做。”这是曲水县原县委书记周广智的工作原则。2007年7月,江苏省援藏干部周广智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六年如一日,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同曲水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连的具体行动,把满腔热情洒在了曲水,团结带领曲水县干部群众谱写了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8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年仅44岁。“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 从三秦大地到世界屋脊,张宇超越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更是此前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在世界最高处,他用年轻的生命攀上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海拔高度。
……
援藏,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仅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熔铸在一起,极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更重要的是这种荣辱与共的祖国大爱将形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让300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党的周围,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越走越铿锵。(记者 高启龙)
对口援藏工作20年综述:英明的决策 伟大的跨越
稿源: 人民网 2014-07-17 13:44:55
北京市对口援建的德吉罗布儿童乐园。 记者 李洲 摄
开栏的话: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20年来,各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依托西藏实际,不断创新形式,加大援助力度;广大援藏干部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更好地宣传20年来援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广大援藏干部献身高原、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辟《中央关心 全国支援——对口援藏20年巡礼》专栏,敬请关注。
历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弹指一挥间。
当我们以今天为终点、以20年前的彼刻为起点,去回顾西藏的这段沧海桑田时,就会自然地为她20年的跨越而倍感自豪。
因为,这样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石成金、百炼成钢,由量变到质变的化学反应;这样的跨越,不是顾此失彼,而是实干兴藏、风物长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这样的跨越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由点到面的强大“裂变”。
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300万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只争朝夕、勇往直前,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更离不开中央部委和各兄弟省市长期起来对西藏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大力援助。
正是这两股强大力量的“合流”,20年来雪域高原的发展变化才显得超乎寻常的“合乎常理”,才能让世人为之凝视和聚焦。
西藏工作座谈会: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谋篇布局
全国支持西藏,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西藏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发展的支点。
1980年、1984年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出了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并动员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援助西藏建设了62个项目,开创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局面。
2001年,党中央又适时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中央政府投资312亿元,建设117个项目,中央还对西藏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对口支援也进一步加强,确定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这为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制定的政策相比,新时期优惠政策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下,西藏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3年增长2.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成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西藏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西藏的人均GDP达到了6871元,在西部地区的位次也上升到了第五位。
2010年1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做好西藏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初步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截至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0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2元,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十二五”规划项目累计落实投资突破1000亿元,年度公共财政支出突破1000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持续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实际行动让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后,各援藏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省市,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西藏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援藏内涵。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同时,随着援藏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西藏工作发展新要求,援藏工作逐步增加了人才、技术的援助规模,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促进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格局。
2014年全国两会,面对各路记者的提问,我区代表、委员们发自肺腑地说:“今天西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尼玛是一位大棚蔬菜种植户,他在曲水瓜果蔬菜园区内的6个大棚,每年可创收4万多元。多年来,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温室瓜果蔬菜,使江村218户群众受益,占全村总户数的80%,每个温室大棚每年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7000多元。
如今,像尼玛一样从全国援助项目和资金中受益的西藏农牧民越来越多,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在显著改善。
此外,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近年来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我区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改善我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农牧业、交通、通信、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援藏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援藏工作不仅帮助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还经常给我们的群众讲先进的发展思路。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乡亲们都切实感受到了旅游致富的实惠,南伊珞巴民族乡所有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饭。”米林县副县长晓红告诉记者。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市、中央企业、中央部委援藏工作队在做好“输血”型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藏,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各援藏工作队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技术、培训农牧科技人员,培养了一大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大力培养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在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内地与西藏频繁展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大批受援地群众赴内地考察学习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激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在各类援藏项目的带动、援藏干部的引导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农牧民,学会了养奶牛、育苗、发展沼气等现代生产技术,有的群众利用农闲到外地打工,有实力、有经验的人则建工厂、包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全区各族农牧民如今正靠着勤劳的双手,昂首阔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墨竹工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如是说。
此外,对口援建单位中,中央确定的17家对口援藏国有骨干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援藏资金14亿元,在自觉承担对口援藏历史责任的同时,积极参与西藏经济建设。在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中,11家中央企业承担了其中的能源、通信、矿产等41个重要项目,投资总额793.2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433.8亿元。
援藏干部:海拔高,工作标准不降;氧气少,工作热情不减。爱洒高原,只为高原美好的明天
20年来,孔繁森、任国庆、李龙、温江城、周广智、张宇……一批批援藏干部用他们的真诚、实干和无私为西藏各族群众谋得了实惠,带来了变化;他们青发而来,白发而去,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西藏;他们带走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们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篇章。
1979年,刚到西藏工作的孔繁森就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并以此铭志。在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所在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为了西藏的发展稳定,为了阿里的发展稳定,孔繁森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援藏干部的楷模,领导干部的楷模。
温江城,他最喜欢的是群众喊他“种草书记”。从陕北到噶尔县任县委书记六年的时间里,他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解决噶尔县农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带领广大群众人工种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祉。
“只要曲水人民喜欢的事我都愿意做。”这是曲水县原县委书记周广智的工作原则。2007年7月,江苏省援藏干部周广智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六年如一日,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同曲水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连的具体行动,把满腔热情洒在了曲水,团结带领曲水县干部群众谱写了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8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年仅44岁。“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 从三秦大地到世界屋脊,张宇超越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更是此前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在世界最高处,他用年轻的生命攀上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海拔高度。
……
援藏,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仅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熔铸在一起,极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更重要的是这种荣辱与共的祖国大爱将形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让300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党的周围,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越走越铿锵。(记者 高启龙)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