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德国技工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王 勇 摄)
讲述人
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 王剑峰
十年之前,我不曾想到,企业发展会如此之快。2006年,成立仅两年的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为2000多万元,但去年,“均胜”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70亿元,“均胜”已经成长为拥有6500余名员工的现代化综合跨国集团。
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竞争环境:宁波有超过3000家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我们如何才能突围?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专注于做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同步进行,对客户需求实时作出反应。可以说,人家从拷贝开始,但我们是从研发开始。
以研发为基础起步并站稳脚跟后,我们开始考虑规模化发展。2006年,“均胜”在长春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对一汽就地供货。2009年,“均胜”成功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完成了汽车零配件产品系的拓展和整合,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对国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之后,我的心愿便是突破技术天花板,往汽车电子方向发展,而这是中国企业尚无法立足的唯一领域。
我们决定同步进行全球化和产业升级,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捡漏”的时机,我们瞄准了可以让“均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德国普瑞公司。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普瑞是一家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其以98项发明专利位居行业第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普瑞在全球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解决其资金和市场困境。
经过反复接洽,2011年6月,均胜集团与德国普瑞在德国柏林签订收购协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汽车电子国际收购案例。并购之后,我们和德国团队实现了高度融合,如今,“均胜”有20多人常年在德国,而普瑞也有4名资深工程师常驻宁波。两个团队相互学习,让德国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公司的强大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
感悟
从最初的12人核心团队,到如今的跨国集团,十年发展,人始终贯穿于整个华丽嬗变的过程之中。如今,“均胜”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用创新来推动我们的事业,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危机感,分清国内外形势,找准下一步的战略突破口,探索钻研,早日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积极推动人类驾驶行为的变革,这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记者 周琼 整理)
均胜电子:借力并购跨越台阶
稿源: 宁波日报 2014-07-01 09:03:44
年轻的德国技工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王 勇 摄)
讲述人
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 王剑峰
十年之前,我不曾想到,企业发展会如此之快。2006年,成立仅两年的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为2000多万元,但去年,“均胜”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70亿元,“均胜”已经成长为拥有6500余名员工的现代化综合跨国集团。
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竞争环境:宁波有超过3000家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我们如何才能突围?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专注于做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同步进行,对客户需求实时作出反应。可以说,人家从拷贝开始,但我们是从研发开始。
以研发为基础起步并站稳脚跟后,我们开始考虑规模化发展。2006年,“均胜”在长春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对一汽就地供货。2009年,“均胜”成功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完成了汽车零配件产品系的拓展和整合,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对国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之后,我的心愿便是突破技术天花板,往汽车电子方向发展,而这是中国企业尚无法立足的唯一领域。
我们决定同步进行全球化和产业升级,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捡漏”的时机,我们瞄准了可以让“均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德国普瑞公司。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普瑞是一家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其以98项发明专利位居行业第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普瑞在全球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解决其资金和市场困境。
经过反复接洽,2011年6月,均胜集团与德国普瑞在德国柏林签订收购协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汽车电子国际收购案例。并购之后,我们和德国团队实现了高度融合,如今,“均胜”有20多人常年在德国,而普瑞也有4名资深工程师常驻宁波。两个团队相互学习,让德国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公司的强大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
感悟
从最初的12人核心团队,到如今的跨国集团,十年发展,人始终贯穿于整个华丽嬗变的过程之中。如今,“均胜”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用创新来推动我们的事业,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危机感,分清国内外形势,找准下一步的战略突破口,探索钻研,早日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积极推动人类驾驶行为的变革,这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记者 周琼 整理)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