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匪夷所思的一种疾病,它不但在肉体上折磨人类,还使病人在精神上倍受炼狱般的煎熬。
浙江省原属麻风病中等流行区,目前为二类地区。麻风病人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经过几代医护人员的努力,患病率已经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
在湖州市德清县的一处穷山坳里,有一群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团队,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为这里的近百名麻风畸残康复者服务了十几个春秋。
12个春节,有医生只回过1次家
我省有麻风院村12个,共收治近300位治愈者和现症病人。其中省级1个,市级3个,县(市、区)级8个。上柏住院部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位于距离湖州市德清县城13公里的金车山下,这里竹木葱茏却人迹罕至。
12年前初到这里时,谭又吉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白墙黑瓦,房梁泛起的漆皮记录着岁月的陈迹。除了需要救护和照料的年迈麻风休养员外,伴随他们的只有炎夏的蚊虫和冬夜的冷寂。
他年迈的父母亲还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老家, 12个春节,他只回过1次家。不是不愿意回,每周都需要轮流值班照顾这里的麻风病休养员,实在拼不出时间。
想起来这里的第1个春节,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之时,恰好患了重感冒的他还躺在武康镇上清冷的病房里打点滴……年迈的爸妈实在太想念儿子,从千里之外拨通了长途电话,而他却不能告诉老人自己生了病,只是一味报喜说这里一切都好,很繁华很热闹。那天挂了电话以后,这个年轻的汉子一下子就扑倒在妻子的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这以后的春节,他只在2004年回过一次家。别人过年阖家团圆,都是儿女赶回家陪老人,但是谭又吉家里只能是二老冒着风雪赶着春运奔走千里来找儿子。
11年前,这支团队主动开始了24小时值班制,每周7天,4个男医生轮着来,往往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都回不了家。
值班的夜晚是最难受的,那个时候连个路灯都没。麻风畸残康复者多是下午五六点钟就休息了,值班的长夜里,只有谭又吉一个人醒着,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与黑暗相伴,耳畔只有山麓的流水声,和山上偶尔传来的野猪嚎叫。
文字在情感面前总是那么苍白。“感动”这个词,如果要被用来形容这支团队的坚守,实在无力。
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许多是来了又走了。现在上柏住院部团队共有15个人,而且基本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一留就是十几年。
旧社会他们受到迫害,新时代医护人员把他们当亲人
在旧时中国,患麻风病被认为是“前世作孽”,人们怕扎染噩运将麻风病人驱逐到偏僻地区或遗弃在荒郊野外,任期自生自灭。直到20世纪,屠杀麻风病人的惨剧还频频发生。1935年在广州白云山横直岗发生震惊全国的惨案,广州军警在光天化日之下集体屠杀300多名麻风病患者。
“麻风病人服药一周后,就基本失去传染性,目前驻村休养员是已治愈的麻风畸残养老者,根本不具有传染性。”浙江省皮防所所长严丽英说。上柏住院部建院以来,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扎根在这里,几千名麻风病人在此治疗、康复、回归社会。医护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去抚慰他们长期忍受社会歧视以及孤独的内心。
61岁的麻风休养员徐小童,4岁时就死了父亲,6岁就患上了麻风病,9岁被确诊后,村里有人扬言要烧死他。母亲改嫁无力遮护,幼小的他只能跑到山上去躲着,寒冬里穿着破草鞋,破旧的衣服上全都是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托着沉重的身体偷偷去外面要饭。
他就这样坚持到了20岁,后来全省麻风病大普查时他的病被发现后,就被送到了这里。“这里非但没有人打我骂我,竟然还有穿白大褂的人给我端上热饭!竟然亲自给我用热水擦洗身子,竟然还给我送上新布鞋!”老人说着说着转过头去,声音梗咽。
徐小童老人现在是麻风村的音乐王子,他还自己填词自己谱曲创作了很多歌曲来表达内心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在一首《温暖的阳光照到我们身上》的歌曲中,他眼含泪水地唱到“我们的眼干朦胧,是你送来了清凉;我们的手足溃疡,是你们精心呵护;我们的病魔缠身,是你们把它驱散……”
“外面的人怕我们,这里的医务工作者对我们像亲人。”67岁的朱大爷说。如今,住在这里的麻风畸残康复老人不仅住上了别墅式的宿舍公寓,有空调和电视机,每个月还会收到民政部门的675元生活补助。
坚守中收获荣耀,奉献中获得感动
2009年,护士长潘美儿获得了第42届“南丁格尔奖”,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颁发。
平时麻风畸残康复者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但是那一晚,整个麻风村无眠。大家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着阿美的出现,当电视机播出阿美接过奖章的镜头时,麻风村沸腾了!有手的鼓掌,没手的,用胳膊击打,用脚跺地。有些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的,兴奋地欢叫。
“那一天简直成了麻风村的节日”,64岁的麻风畸残康复者高大爷告诉浙江在线记者。
自2005年开始,12位70后、80后年轻人还组成“青年文明号”团队,2012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麻风疗养院。
2013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最美浙江人——2013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二届全省卫生系统“最美天使”十大感动事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身在穷山坳里,却拥有全球影响力
“虽然我们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王景权对浙江在线记者说。见到王景权第一眼时,他正在阅读一篇全英文的麻风病学术论文,这是英国麻风救济会专家,国际抗麻风技术委员会主席沃森的文章。
曾经获得过医学界“甘地奖”的中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曾经评价王景权说,“他是我国麻风病领域年轻的学术权威,在世界麻风病防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景权不但担任了中国麻风病协会的兼职学术秘书,还成为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专家。
如今麻风村的谭又吉、虞斌、潘美儿、归婵娟等,他们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谭又吉还主持过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其科研成果正惠及更多的麻风病患者。
作为全省麻风病防治业务指导机构,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与浙江省皮肤病研究所里其他科室成员一起,在全省各地巡回医疗,免费开展麻风畸残康复手术、物理治疗及功能训练服务。
截止到2013年底,我省共累计发现麻风病例16760人,尚有5200余例存活病人分布在全省各地,平均年龄69.9岁,其中一半具有可见畸残。
在他们和全省的麻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近三年来,我省麻风病畸残率不断下降,发病延迟期不断缩短。
金车山下的这座庭院里,有一棵四人合抱的香樟树,据传已有400余年树龄。挺拔的香樟树总是让人感觉这里的勃勃生气仿佛可以触摸的到。这帮年轻人能在浮华的年代坚守在这个山坳里,他们是英雄,他们应该被颂扬!
15人医疗队守护麻风村十多年 有医生12个春节只回过1次家
稿源: 浙江在线 2014-05-09 10:56:19
麻风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匪夷所思的一种疾病,它不但在肉体上折磨人类,还使病人在精神上倍受炼狱般的煎熬。
浙江省原属麻风病中等流行区,目前为二类地区。麻风病人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经过几代医护人员的努力,患病率已经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
在湖州市德清县的一处穷山坳里,有一群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团队,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为这里的近百名麻风畸残康复者服务了十几个春秋。
12个春节,有医生只回过1次家
我省有麻风院村12个,共收治近300位治愈者和现症病人。其中省级1个,市级3个,县(市、区)级8个。上柏住院部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位于距离湖州市德清县城13公里的金车山下,这里竹木葱茏却人迹罕至。
12年前初到这里时,谭又吉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白墙黑瓦,房梁泛起的漆皮记录着岁月的陈迹。除了需要救护和照料的年迈麻风休养员外,伴随他们的只有炎夏的蚊虫和冬夜的冷寂。
他年迈的父母亲还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老家, 12个春节,他只回过1次家。不是不愿意回,每周都需要轮流值班照顾这里的麻风病休养员,实在拼不出时间。
想起来这里的第1个春节,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之时,恰好患了重感冒的他还躺在武康镇上清冷的病房里打点滴……年迈的爸妈实在太想念儿子,从千里之外拨通了长途电话,而他却不能告诉老人自己生了病,只是一味报喜说这里一切都好,很繁华很热闹。那天挂了电话以后,这个年轻的汉子一下子就扑倒在妻子的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这以后的春节,他只在2004年回过一次家。别人过年阖家团圆,都是儿女赶回家陪老人,但是谭又吉家里只能是二老冒着风雪赶着春运奔走千里来找儿子。
11年前,这支团队主动开始了24小时值班制,每周7天,4个男医生轮着来,往往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都回不了家。
值班的夜晚是最难受的,那个时候连个路灯都没。麻风畸残康复者多是下午五六点钟就休息了,值班的长夜里,只有谭又吉一个人醒着,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与黑暗相伴,耳畔只有山麓的流水声,和山上偶尔传来的野猪嚎叫。
文字在情感面前总是那么苍白。“感动”这个词,如果要被用来形容这支团队的坚守,实在无力。
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许多是来了又走了。现在上柏住院部团队共有15个人,而且基本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一留就是十几年。
旧社会他们受到迫害,新时代医护人员把他们当亲人
在旧时中国,患麻风病被认为是“前世作孽”,人们怕扎染噩运将麻风病人驱逐到偏僻地区或遗弃在荒郊野外,任期自生自灭。直到20世纪,屠杀麻风病人的惨剧还频频发生。1935年在广州白云山横直岗发生震惊全国的惨案,广州军警在光天化日之下集体屠杀300多名麻风病患者。
“麻风病人服药一周后,就基本失去传染性,目前驻村休养员是已治愈的麻风畸残养老者,根本不具有传染性。”浙江省皮防所所长严丽英说。上柏住院部建院以来,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扎根在这里,几千名麻风病人在此治疗、康复、回归社会。医护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去抚慰他们长期忍受社会歧视以及孤独的内心。
61岁的麻风休养员徐小童,4岁时就死了父亲,6岁就患上了麻风病,9岁被确诊后,村里有人扬言要烧死他。母亲改嫁无力遮护,幼小的他只能跑到山上去躲着,寒冬里穿着破草鞋,破旧的衣服上全都是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托着沉重的身体偷偷去外面要饭。
他就这样坚持到了20岁,后来全省麻风病大普查时他的病被发现后,就被送到了这里。“这里非但没有人打我骂我,竟然还有穿白大褂的人给我端上热饭!竟然亲自给我用热水擦洗身子,竟然还给我送上新布鞋!”老人说着说着转过头去,声音梗咽。
徐小童老人现在是麻风村的音乐王子,他还自己填词自己谱曲创作了很多歌曲来表达内心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在一首《温暖的阳光照到我们身上》的歌曲中,他眼含泪水地唱到“我们的眼干朦胧,是你送来了清凉;我们的手足溃疡,是你们精心呵护;我们的病魔缠身,是你们把它驱散……”
“外面的人怕我们,这里的医务工作者对我们像亲人。”67岁的朱大爷说。如今,住在这里的麻风畸残康复老人不仅住上了别墅式的宿舍公寓,有空调和电视机,每个月还会收到民政部门的675元生活补助。
坚守中收获荣耀,奉献中获得感动
2009年,护士长潘美儿获得了第42届“南丁格尔奖”,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颁发。
平时麻风畸残康复者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但是那一晚,整个麻风村无眠。大家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着阿美的出现,当电视机播出阿美接过奖章的镜头时,麻风村沸腾了!有手的鼓掌,没手的,用胳膊击打,用脚跺地。有些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的,兴奋地欢叫。
“那一天简直成了麻风村的节日”,64岁的麻风畸残康复者高大爷告诉浙江在线记者。
自2005年开始,12位70后、80后年轻人还组成“青年文明号”团队,2012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麻风疗养院。
2013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最美浙江人——2013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二届全省卫生系统“最美天使”十大感动事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身在穷山坳里,却拥有全球影响力
“虽然我们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王景权对浙江在线记者说。见到王景权第一眼时,他正在阅读一篇全英文的麻风病学术论文,这是英国麻风救济会专家,国际抗麻风技术委员会主席沃森的文章。
曾经获得过医学界“甘地奖”的中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曾经评价王景权说,“他是我国麻风病领域年轻的学术权威,在世界麻风病防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景权不但担任了中国麻风病协会的兼职学术秘书,还成为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专家。
如今麻风村的谭又吉、虞斌、潘美儿、归婵娟等,他们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谭又吉还主持过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其科研成果正惠及更多的麻风病患者。
作为全省麻风病防治业务指导机构,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与浙江省皮肤病研究所里其他科室成员一起,在全省各地巡回医疗,免费开展麻风畸残康复手术、物理治疗及功能训练服务。
截止到2013年底,我省共累计发现麻风病例16760人,尚有5200余例存活病人分布在全省各地,平均年龄69.9岁,其中一半具有可见畸残。
在他们和全省的麻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近三年来,我省麻风病畸残率不断下降,发病延迟期不断缩短。
金车山下的这座庭院里,有一棵四人合抱的香樟树,据传已有400余年树龄。挺拔的香樟树总是让人感觉这里的勃勃生气仿佛可以触摸的到。这帮年轻人能在浮华的年代坚守在这个山坳里,他们是英雄,他们应该被颂扬!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