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什刹海:大运河上的不老传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4月29日 20:14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部,由什刹海(又名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什刹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是寺庙林立的地方,素有“九庵一庙”之说,所以这里也得名为“什刹海”。元代,这里曾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水域宽阔,景色优美。大运河上的船只,可以经过通惠河直达积水潭。当时船运业繁盛的景象,史载“盛况空前”。南北大运河船运业的繁盛,带动了鼓楼大街一带成为繁华的商业区。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架于前海和后海的交接处,站立桥头北望后海,可见水天一色,亦可饱览西山胜景,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内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区。什刹海公园也已经成为夏日泛舟、冬季溜冰的游乐场所。宋庆龄同志故居就在什刹海公园附近。

  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庙。多达30余座,现代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恭王府及花园、醇亲王府、广化寺等十多处。什刹海地区的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本地区居住着10000多户居民,少则住了十几年、几十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的邻里生活环境。什刹海地区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方胡同和鸦儿胡同、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的繁华商业区,它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现仍有以地安门百货商场为首的一大批各类零售商店和以烤肉季、马凯餐厅为代表的数十家新老餐馆。

  什刹海风光旖旎,三海一水相连。畅游在这个被称为“老北京最美的地方”,在享受自然景观风景的同时,您又能增长历史、北京古建筑、北京地方民俗的知识。

  什刹海:城中第一佳山

  什刹海,古时称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三海即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的总称。

  什刹海早已闻名天下,但仍有很多人搞不清前海、后海、什刹海、荷花市场、烟袋斜街这些地名,其实从广义上讲,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什刹海,当然,具体的位置和出入口还是有所差别的。与地名相比,搞不清什刹海历史的也大有人在。悠悠几百载,浓浓京味情,什刹海的故事数也数不清,本文简略介绍了什刹海的发展历史及文化魅力,希望今后再逛什刹海,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条酒吧街。

  大运河终点的码头

  古代的北京,从三国时代以来曾多次兴修水利工程,到元朝至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北京,在原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成大都城。为解决皇城及民间的用水和漕运物资之需要,忽必烈下旨指派元朝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后于至元28年郭守敬设计白浮堰,引西山玉泉等诸山泉之水,经高梁河注入大都城,使原有的前海、后海、积水潭等湖泊的水源更充足。

  郭守敬还指挥疏通了大都至通州的漕运,使积水潭一带水面成了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因此从元代起,三海地区岸边逐渐成为交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三海”,湖内是商船蔽水,岸上是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文人墨客施耐庵、关汉卿、王冕等人时常来此游玩。

  宽阔的水面及岸边风光,曾有王冕咏之云:“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那时站在银锭桥上向西望可看到西山的连绵山峰,留下“银锭观山”燕山八景之一的佳话。清初诗人宋荦曾以“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的诗句来赞咏此地。

  明清王府的聚集地

  到明清时,什刹海不再作为码头,这里逐渐建起了寺庙和王公贵族的王府宅院别墅。因这里有过药王庙、关帝庙、火神庙、慈恩寺、龙华寺、什刹寺、法华庵等九寺一庵的“十刹”,故称“十刹海”,又因什刹寺的名称,传为“什刹海”。

  这里周围曾建有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王府、罗王府、涛贝勒府、德贝子府等清代王府和花园,什刹海的市井风情又添加了皇家的雍容贵气和宗教气氛,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醇亲王府内生长和居住。

  由于什刹海附近王府众多,附近又有许多旗人居住、及清朝官兵驻扎,这些人的吃喝嗜好花销影响了周围的商业设施。

  旗人好吸旱烟,因此在烟袋斜街有许多烟袋铺;因旗人信佛每日焚香拜佛,鼓楼大街附近就有许多香铺;旗人好吃喝玩乐,沿什刹海沿岸饭馆、酒肆、古玩店、商铺比肩接踵。如现存开设在银锭桥畔的中华老字号饭馆“烤肉季”便是从什刹海岸边摆摊子而发展起来的。

  文化气息浓郁的大院

  民国和日军侵华时期,一些寺庙和王府建筑因为战乱的原因而毁坏,解放以后又因百废待兴,一些机关团体进驻了一些大院子。如德内大街265号是解放前后中央广播事业局1949年3月接收的俗称日伪“麻花电台”的大院子,这个院子原先是个王府,这是一个多进多出的院子,它的东边是原先的庆王府大院子,它的南边是梅兰方故居。现今的13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原辅仁大学)各是涛贝勒府的一部分。

  一些历史名人也多居住在什刹海附近,如宋庆龄故居是原先的醇亲王府、郭沫若故居是原先恭王府的一部分。

  什刹海一带王府中首推恭王府最大,派用场最多。其中不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有中国音乐学院,以及红楼梦研究所。这三家把恭王府一分为三:红楼梦研究所占据了恭王府全部的后花园。中国艺术研究院占据了王府几乎全部的前院。中国音乐学院大概去得晚,只在恭王府里分到几间侧殿作为演奏室,然后利用王府门前的空地——王府门前要歇轿停马,从前一定非常宽敞——盖了两栋很高的楼房。

  朝廷提倡种植的荷花

  什刹海是北京的水乡,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称,什刹海在辽金时就称为“白莲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辽金时代起北京就有大面积的荷花,什刹海、北海当时都是满池荷花,分外妖娆。

  元明清后,因什刹海的三海地带水源充足,更有历代老北京的统治者大力提倡养殖荷花,除水面留有船道外,几乎全部被荷花覆盖。荷花素有“和和美美”的寓意,所以历代朝廷都提倡种植荷花,以供养帝后观赏,王府贵族富贵人家的大宅门也多讲究养荷花以美化私人花园和庭院。光绪八年(1882年)慈禧太后还曾经下旨意:“所有莲花叶藕,均着严管,不许再动,以备赏玩。”

  市民游览纳凉的胜地

  自清代以来,什刹海一带逐渐成为市民游览纳凉的胜地,每到夏秋季来此消夏避暑观荷游玩的人众多。清代李静山《北京竹枝词》有诗云:“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燕京时岁记》也载:“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垂丝,红衣腻粉,花光人白,掩映迷离。”用京城土话所编的《北京俗曲十二景》中也云:“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镇的酸梅汤打冰乍。买了把子莲蓬,回转家园。”

  自宋代起至民国时期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曾流行举办“观莲节”,一些文人墨客常登临什刹海附近的楼亭酒肆聚会,赏荷、饮酒、品茗、作诗、纳凉。清人顾禄曾写道:“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划船萧鼓,竞于蓟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那时的什刹海成为百姓们消夏避暑、观赏自然野趣游玩购物的胜地。

  热闹繁华的市场

  自民国以来,每到夏季什刹海的集市更加热闹,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城内形成两个最热闹的游乐场所,一处是天桥,另一处就是什刹海的“荷花市场”。每到荷花盛开的前后,在长堤两侧席棚鳞次栉比,众多商贩和杂耍曲艺艺人聚集于此,叫卖和喝彩的声浪飘满了什刹海。很多高搭的席棚下设有座位,出售饭食茶点和各种小吃,有馅饼、褡裢火烧、灌肠、莲子粥、荷叶粥等熟食和菱角、白藕、莲子、鸡头米、豌豆黄、驴打滚、酸梅汤、雪花酪等清凉食品。品种繁多的食品和文艺演出使得游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传统与历史的结合

  这个“荷花市场”在解放前停办,荷花也渐成残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什刹海重新种植荷花,不几年已是荷满湖面、荷香艳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汇集于此。九十年代初,什刹海地区重新设立了“荷花市场”,并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的匾额,题刻在前海的牌坊上。

  现如今,什刹海旁边的各类特色酒吧以及“九门小吃店”的各种老北京传统小吃,迎接着慕名而来的中外食客。什刹海的荷花美景和各种美食无异于一种现代与传统历史文化的结合,它使得什刹海地区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名的风景胜地。

原标题:
稿源:  编辑: 沈媛仪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习近平向世界推介杭州湾跨海大桥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来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