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两会国际特稿:世界眼中的中国变革
稿源: 新华网  | 2014-03-14 15:00:43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三月的北京,春意涌动。

3月13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首次两会落下帷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举行的这次两会,改革毫无疑问是主旋律,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因此人们会想,让中国变得更好的事情只会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虽远隔万里,但在德国柏林街头接受采访的退休老人玛丽昂·史密斯也感受到了中国变革的影响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巨轮借新一轮改革东风扬帆起航的这个春天里,透过两会,世界看到了中国对于改革难题的清醒认识,看到了中国落实改革蓝图、创新求变的坚定信心、务实态度和切实举措,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对于世界的积极意义。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最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关系重大。今年的两会也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被提及77次,改革举措涉及方方面面。

“在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拒绝变革的国家比比皆是。但中国是改革最积极的国家,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个共识是中国改革最有利的因素,”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这样评价道。

——路径明确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而要将其变为现实必须要有更加细化、明确和协调统一的路径。

在阿根廷“亚洲与阿根廷”战略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古斯塔·希拉多看来,今年两会期间公布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规划正是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国家治理描绘了一幅明确的路线图。

谈起对今年两会的总体感受,希拉多用“战略明确,重点突出”来概括。“中国未来的深化改革路线非常明确,那就是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约束政府权力,强化市场作用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对于中国改革的举措,希拉多认为“切中时弊”。“中国政府很合时宜地提出了多个关键领域的改革,涉及垄断行业、土地、金融、财税体制、开放市场、政府简政放权、国有资产、加速创新和生态文明等,这些都将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

就改革的重中之重——经济领域来说,举措很多,但波恩大学的辜学武教授认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非常清晰,就是增强市场主导地位,压缩政府经济行为。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建立‘权力清单制’,一旦实施如同给中外企业松绑,这对于推动企业公平竞争,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辜学武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蹄疾步稳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打破落后的旧体制,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体制。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的改革将会触动一些利益群体,他们可能不希望改变现状,并为改革进程制造障碍,”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主任拉赫曼说。

中国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壮士断腕”、“背水一战”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坚定决心。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仔细研究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后认为,这份报告指明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经济开放和改革的决心。

从另一方面看,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千头万绪,找不准切入点,盲目疾进只会适得其反。

“蹄疾”与“步稳”,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这一点也为外界所认同。

中国改革已到了关键阶段,西班牙学者胡里奥·里奥斯指出,“停滞就等于后退,但前方道路曲折不明,因此必须保留让改革坚持到现在的关键原则:总结经验、务实主义和机动灵活等”。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媛仪】

两会国际特稿:世界眼中的中国变革

稿源: 新华网 2014-03-14 15:00:43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三月的北京,春意涌动。

3月13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首次两会落下帷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举行的这次两会,改革毫无疑问是主旋律,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因此人们会想,让中国变得更好的事情只会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虽远隔万里,但在德国柏林街头接受采访的退休老人玛丽昂·史密斯也感受到了中国变革的影响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巨轮借新一轮改革东风扬帆起航的这个春天里,透过两会,世界看到了中国对于改革难题的清醒认识,看到了中国落实改革蓝图、创新求变的坚定信心、务实态度和切实举措,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对于世界的积极意义。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最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关系重大。今年的两会也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被提及77次,改革举措涉及方方面面。

“在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拒绝变革的国家比比皆是。但中国是改革最积极的国家,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个共识是中国改革最有利的因素,”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这样评价道。

——路径明确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而要将其变为现实必须要有更加细化、明确和协调统一的路径。

在阿根廷“亚洲与阿根廷”战略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古斯塔·希拉多看来,今年两会期间公布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规划正是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国家治理描绘了一幅明确的路线图。

谈起对今年两会的总体感受,希拉多用“战略明确,重点突出”来概括。“中国未来的深化改革路线非常明确,那就是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约束政府权力,强化市场作用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对于中国改革的举措,希拉多认为“切中时弊”。“中国政府很合时宜地提出了多个关键领域的改革,涉及垄断行业、土地、金融、财税体制、开放市场、政府简政放权、国有资产、加速创新和生态文明等,这些都将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

就改革的重中之重——经济领域来说,举措很多,但波恩大学的辜学武教授认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非常清晰,就是增强市场主导地位,压缩政府经济行为。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建立‘权力清单制’,一旦实施如同给中外企业松绑,这对于推动企业公平竞争,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辜学武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蹄疾步稳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打破落后的旧体制,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体制。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的改革将会触动一些利益群体,他们可能不希望改变现状,并为改革进程制造障碍,”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主任拉赫曼说。

中国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壮士断腕”、“背水一战”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坚定决心。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仔细研究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后认为,这份报告指明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经济开放和改革的决心。

从另一方面看,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千头万绪,找不准切入点,盲目疾进只会适得其反。

“蹄疾”与“步稳”,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这一点也为外界所认同。

中国改革已到了关键阶段,西班牙学者胡里奥·里奥斯指出,“停滞就等于后退,但前方道路曲折不明,因此必须保留让改革坚持到现在的关键原则:总结经验、务实主义和机动灵活等”。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