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寇清杰专访: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27日 14:31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自信和共识,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有助于团结全国人民,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中国力量。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寇清杰。

记者:为什么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寇清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的高度,表明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体现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 “铸魂工程”,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之魂,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里所强调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其本质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社会治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消除近些年来人们在思想领域出现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历史合力,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记者: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引起群众强烈关注,请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有何作用?

寇清杰: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令人痛心。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不仅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治国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方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内化至社会成员心灵深处,促使其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统一,帮助人们找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

记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如何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学校建设和教学实践中?

寇清杰: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

高校要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增强主动性自觉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材修订、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作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自觉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阵地作用,把校园网络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原标题: 寇清杰专访: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稿源:  编辑: 沈媛仪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来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
寻找最美宁波人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