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来了,说说百姓期盼(两会·寄语)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围绕国计民生,建言改革、献策发展,这既是代表委员的职责所系,也是普通百姓的热情关切。教育、户籍、司法、社保、环保,是当下人们热议的民生话题。如何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好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此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
——编 者
陪读母亲:
如果学校都好,谁愿租房陪读
我是江苏南京人。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孩子就要参加中考了。或许,我的心情比他更紧张。但与此同时,我内心却有一种释然——3年的“陪读”生活将暂告段落。
我家位于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南京汤泉。然而,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需求。在2011年,我将孩子从汤泉转到江浦,入读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在南京,汤泉和江浦都属浦口区,但江浦更靠近城区,教育资源多,师资相对优质。因为转学的缘故,来回近两个小时车程的距离让我决定在孩子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租房子,过着“陪读”生活。陪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孩子上下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照顾、监督他。房子是由一间车库改造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陪读”也就意味着一定的牺牲。原先,我在一个机械厂里工作,但因为工作太忙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我就辞职转而在如今租住的小区里做物业。平日的工作也就是在小区里做做保洁,空闲时间比原先充裕很多。这个小区里有很多和我一样专门租房陪孩子读书的“外来客”。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后勤”:给孩子洗衣、做饭、进行心理疏导为他减压等。孩子上初三后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大,初一、初二的时候晚上10点就能睡觉,现在都要到近12点,睡得比我都晚。在我们这些专职“陪读”的家长看来,虽然疼在心里,但也没法抱怨,毕竟4个月后那场考试的分量是显而易见的。
两会即将召开,作为一名平凡的“陪读”家长,如果说有什么期待,我最希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平日读报看电视,我也了解到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但是在我身边,还是有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放弃原来的工作,专职当起了“陪读”。虽然“陪读”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客观原因还是在于当地的教育条件有限。(黄庆畅 曹恩惠整理)
检察官:
没有公平正义,司法将失去价值
我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赵鹏,从事检察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这11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司法工作的标准,以及对司法人员能力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冤假错案的披露、司法腐败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声声质疑,司法公信力遭遇危机。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我深感公平正义对于司法活动的重要意义。没有了公平正义,一切司法活动都将失去存在价值。但是现在,一些司法机关在面对群众质疑时,往往以“问心无愧”作为回应,甚至以“群众法治意识淡漠,法律知识不足”为自己开脱。这些说辞显然违背了司法公正的本意。面对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渠道空前多元的新形势,司法机关更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面对群众的评判,更应该开拓更多的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更应该有足够的诚意和信心搭建与民众交流的平台。
两会在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又将接受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司法公正必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个案件的不公,就有可能摧毁司法公信力的长城。在司法公正的问题上,不能“抓大放小”,不能“只看主流”,更不能“特案特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司法改革规划了蓝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让我们司法人为之鼓舞。我更希望,在两会上能看到蓝图变为办法、原则变成细则,司法改革在公平正义的总目标下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展开。(本报记者 彭 波整理)
打工者:
让户籍与附加其上的福利脱钩
如今的户籍背负了太多的利益,有没有城市户口,让人们在很多权利方面存在差异。现供职于某网站的张小姐就因为户口问题,一次次离开,一次次重新开始。
张小姐曾在广州读大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广州。“可是奔波了好久却一点消息没有,因为我没有广州户口。”张小姐说,“眼看着派遣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我就一咬牙,不得不放弃当初的念头,只得五湖四海的‘浪投’简历,最终北京一家事业单位接收了我。”
可让张小姐没想到的是,来到这里之后,由于没有北京户口,她处处吃亏。“特别是无法享受到平等收入的权利。”张小姐说,“我每天冒着烈日和寒风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奔波,工资待遇还特别低。反观身边的正式员工,也就是有户口的那些人,工作轻松多了不说,每隔一段时间还发劳保用品。”
每每想到这些,张小姐的心就有些疼。“无论如何努力,只要没有户口,我就始终无法真正进入这个单位。”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小姐选择了离开。
后来,她又辗转到了一个网站。如今,为了户口,已经毕业两年的她又捧起了书本,准备考研。
同时,她对户籍制度改革充满期待。“希望这次户籍改革能够使户籍与附加其上的各项福利待遇相分离。让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和尊重。”(本报记者 张 洋)
退休老人:
别让看病压弯了腰
“挂个普通门诊号都得花这么多钱,唉……”2月20日,笔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看到,老张正在陪老伴看病。看到旁边那些可以享受北京医保的本地患者,老两口很是羡慕。
“要是在老家,我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担心生病、不敢上医院。”老张今年70岁了,独生儿子十几年前就来到北京打拼,为了和儿子团聚,老两口退休后就到北京来“投奔”儿子。
想到自己这一年来为看病花的钱,老张连连叹气。
退休前,两人的医保都是在老家缴纳的,来北京后无法报销,大病小病全都得自己掏腰包。“大多数时候就忍着,实在严重了、扛不住了,才到医院来。”
为了让两位老人看病少些顾虑,儿子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刚来北京时,一家人尝试过让两位老人迁户入京。但各种证件交了一大堆,却发现就算是拿到了北京户口,退休前的养老和医保关系也还是无法转到北京。
通过落户解决医保的想法落空后,前年儿子带二老回老家,办理了“异地就医”手续,朝阳医院是他们选择的两家定点医院之一。尽管如此,老两口还是舍不得看病。“门诊费用不能报销,挂几个专家号一个月退休工资就没了。要是住院,还得回老家报销。人老了,走不动了,也折腾不起了。”老人说,每次报销都需要厚厚一堆证明材料,从资料寄走到拿到报销费用,至少得等两个月。要是让儿子儿媳代办,又担心耽误年轻人的工作,而且来回花费也是不小的开支。
“我们年纪一大把了,最需要的是在看病上享受点政策,减轻点孩子们的负担,别的还图啥呢?” 如今,每次看完病,老张都会问大夫:“新闻上早就在说异地医保的事儿了,等了好几年,我们还能盼上吗?”(张 洋 陈卓忻)
都市白领:
多想每天呼吸新鲜空气
2月底的一周时间内,北京又一次被雾霾所笼罩,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依照预案,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正在北京出差的洪涛无奈地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口罩。“这几年,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简直像跟兰州换了一片天!”洪涛说。
洪涛就职于甘肃省兰州市某大型国企,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往返于北京、兰州两地。“过去,一提到兰州,人们的印象就是污染严重。”洪涛说,“政府为治理空气污染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什么效果。有专家甚至认为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河谷地形,要想治污,必须炸掉大山。”
但是2013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兰州开始向污染宣战:污染企业或搬或关;散煤买卖被严格控制,大批燃煤小锅炉被拆除;冬季污染严重时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主干道每天不间断地洒水……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兰州市2013年优良天气占全年天数的80%。
不过,让洪涛没想到的是,北京的情况却在2013年恶化了,“沙尘暴没了,却来了雾霾天。
“兰州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治污,不看花了多少钱,也不看口号喊得有多响,只要有决心、路子对,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洪涛说,现在全国的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我希望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政府不要一提到治污就是大投入、高科技,只要抓住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效果反而更好。”(本报记者 彭 波)
本期周刊版式设计:宋 嵩
打工者谈两会期盼:让户籍与附加其上的福利脱钩
稿源: 人民日报 2014-02-26 14:54:41
两会来了,说说百姓期盼(两会·寄语)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围绕国计民生,建言改革、献策发展,这既是代表委员的职责所系,也是普通百姓的热情关切。教育、户籍、司法、社保、环保,是当下人们热议的民生话题。如何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好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此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
——编 者
陪读母亲:
如果学校都好,谁愿租房陪读
我是江苏南京人。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孩子就要参加中考了。或许,我的心情比他更紧张。但与此同时,我内心却有一种释然——3年的“陪读”生活将暂告段落。
我家位于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南京汤泉。然而,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需求。在2011年,我将孩子从汤泉转到江浦,入读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在南京,汤泉和江浦都属浦口区,但江浦更靠近城区,教育资源多,师资相对优质。因为转学的缘故,来回近两个小时车程的距离让我决定在孩子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租房子,过着“陪读”生活。陪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孩子上下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照顾、监督他。房子是由一间车库改造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陪读”也就意味着一定的牺牲。原先,我在一个机械厂里工作,但因为工作太忙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我就辞职转而在如今租住的小区里做物业。平日的工作也就是在小区里做做保洁,空闲时间比原先充裕很多。这个小区里有很多和我一样专门租房陪孩子读书的“外来客”。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后勤”:给孩子洗衣、做饭、进行心理疏导为他减压等。孩子上初三后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大,初一、初二的时候晚上10点就能睡觉,现在都要到近12点,睡得比我都晚。在我们这些专职“陪读”的家长看来,虽然疼在心里,但也没法抱怨,毕竟4个月后那场考试的分量是显而易见的。
两会即将召开,作为一名平凡的“陪读”家长,如果说有什么期待,我最希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平日读报看电视,我也了解到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但是在我身边,还是有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放弃原来的工作,专职当起了“陪读”。虽然“陪读”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客观原因还是在于当地的教育条件有限。(黄庆畅 曹恩惠整理)
检察官:
没有公平正义,司法将失去价值
我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赵鹏,从事检察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这11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司法工作的标准,以及对司法人员能力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冤假错案的披露、司法腐败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声声质疑,司法公信力遭遇危机。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我深感公平正义对于司法活动的重要意义。没有了公平正义,一切司法活动都将失去存在价值。但是现在,一些司法机关在面对群众质疑时,往往以“问心无愧”作为回应,甚至以“群众法治意识淡漠,法律知识不足”为自己开脱。这些说辞显然违背了司法公正的本意。面对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渠道空前多元的新形势,司法机关更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面对群众的评判,更应该开拓更多的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更应该有足够的诚意和信心搭建与民众交流的平台。
两会在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又将接受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司法公正必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个案件的不公,就有可能摧毁司法公信力的长城。在司法公正的问题上,不能“抓大放小”,不能“只看主流”,更不能“特案特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司法改革规划了蓝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让我们司法人为之鼓舞。我更希望,在两会上能看到蓝图变为办法、原则变成细则,司法改革在公平正义的总目标下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展开。(本报记者 彭 波整理)
打工者:
让户籍与附加其上的福利脱钩
如今的户籍背负了太多的利益,有没有城市户口,让人们在很多权利方面存在差异。现供职于某网站的张小姐就因为户口问题,一次次离开,一次次重新开始。
张小姐曾在广州读大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广州。“可是奔波了好久却一点消息没有,因为我没有广州户口。”张小姐说,“眼看着派遣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我就一咬牙,不得不放弃当初的念头,只得五湖四海的‘浪投’简历,最终北京一家事业单位接收了我。”
可让张小姐没想到的是,来到这里之后,由于没有北京户口,她处处吃亏。“特别是无法享受到平等收入的权利。”张小姐说,“我每天冒着烈日和寒风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奔波,工资待遇还特别低。反观身边的正式员工,也就是有户口的那些人,工作轻松多了不说,每隔一段时间还发劳保用品。”
每每想到这些,张小姐的心就有些疼。“无论如何努力,只要没有户口,我就始终无法真正进入这个单位。”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小姐选择了离开。
后来,她又辗转到了一个网站。如今,为了户口,已经毕业两年的她又捧起了书本,准备考研。
同时,她对户籍制度改革充满期待。“希望这次户籍改革能够使户籍与附加其上的各项福利待遇相分离。让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和尊重。”(本报记者 张 洋)
退休老人:
别让看病压弯了腰
“挂个普通门诊号都得花这么多钱,唉……”2月20日,笔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看到,老张正在陪老伴看病。看到旁边那些可以享受北京医保的本地患者,老两口很是羡慕。
“要是在老家,我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担心生病、不敢上医院。”老张今年70岁了,独生儿子十几年前就来到北京打拼,为了和儿子团聚,老两口退休后就到北京来“投奔”儿子。
想到自己这一年来为看病花的钱,老张连连叹气。
退休前,两人的医保都是在老家缴纳的,来北京后无法报销,大病小病全都得自己掏腰包。“大多数时候就忍着,实在严重了、扛不住了,才到医院来。”
为了让两位老人看病少些顾虑,儿子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刚来北京时,一家人尝试过让两位老人迁户入京。但各种证件交了一大堆,却发现就算是拿到了北京户口,退休前的养老和医保关系也还是无法转到北京。
通过落户解决医保的想法落空后,前年儿子带二老回老家,办理了“异地就医”手续,朝阳医院是他们选择的两家定点医院之一。尽管如此,老两口还是舍不得看病。“门诊费用不能报销,挂几个专家号一个月退休工资就没了。要是住院,还得回老家报销。人老了,走不动了,也折腾不起了。”老人说,每次报销都需要厚厚一堆证明材料,从资料寄走到拿到报销费用,至少得等两个月。要是让儿子儿媳代办,又担心耽误年轻人的工作,而且来回花费也是不小的开支。
“我们年纪一大把了,最需要的是在看病上享受点政策,减轻点孩子们的负担,别的还图啥呢?” 如今,每次看完病,老张都会问大夫:“新闻上早就在说异地医保的事儿了,等了好几年,我们还能盼上吗?”(张 洋 陈卓忻)
都市白领:
多想每天呼吸新鲜空气
2月底的一周时间内,北京又一次被雾霾所笼罩,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依照预案,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正在北京出差的洪涛无奈地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口罩。“这几年,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简直像跟兰州换了一片天!”洪涛说。
洪涛就职于甘肃省兰州市某大型国企,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往返于北京、兰州两地。“过去,一提到兰州,人们的印象就是污染严重。”洪涛说,“政府为治理空气污染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什么效果。有专家甚至认为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河谷地形,要想治污,必须炸掉大山。”
但是2013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兰州开始向污染宣战:污染企业或搬或关;散煤买卖被严格控制,大批燃煤小锅炉被拆除;冬季污染严重时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主干道每天不间断地洒水……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兰州市2013年优良天气占全年天数的80%。
不过,让洪涛没想到的是,北京的情况却在2013年恶化了,“沙尘暴没了,却来了雾霾天。
“兰州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治污,不看花了多少钱,也不看口号喊得有多响,只要有决心、路子对,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洪涛说,现在全国的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我希望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政府不要一提到治污就是大投入、高科技,只要抓住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效果反而更好。”(本报记者 彭 波)
本期周刊版式设计:宋 嵩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