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阵阵寒风中的河北唐山市路南区“康复村”里,暖意浓浓。大红礼盒的土鸡蛋、成袋的长粒香米、金灿灿的花生油、黄澄澄的沙糖橘和五颜六色的棉衣堆满了大门口,旁边还有义诊用的器械、满箱的药品。早早守候在这里的“村民”们围着前来送爱心的十位唐山截瘫疗养院的医务人员,聊得正热闹。
“才几天不见,咋又送东西来了?”轮椅上,大嗓门的朱德芹说。“这次送的是棉睡衣。”疗养院的金鑫主任和朱大姐是老相识,她说:“让您里里外外崭新地过个年!”
疗养院张希成副院长告诉记者,唐山市、县、区三级共建立了18所截瘫疗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唐山大地震中的致残人员。同时还为一些有一定自理能力并组成家庭的截瘫患者建立了“康复村”。记者今天来的这个“村子”就是其中一个。虽说是“村子”,其实就是个无障碍住宅小区。由于“村民们”要在轮椅上生活,所以在这儿处处可见极人性化而颇为“神奇”的设计:没有台阶门槛的房屋、宽达1米的房门、“隐藏”在墙内的卫生间、相对低矮的家具设施……如今,25户46位“村民”已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
医生们最后走访了55岁的“康复村”负责人梁治华的家。作为第四任“村长”,他算是“村子”里的“年轻人”了,整个“村”只有他一个人还偶尔骑着电动三轮外出,但这会儿他病在床上好几天了。
“你们来得正好,他怕麻烦,不让告诉别人。”老梁的妻子看到这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高兴地说。经过心电图、血压检查之后,几位大夫嘱咐老梁换一种降压药,“不舒服千万别挺着!”
“哎,哎。”老梁连声答应着,“忒麻烦你们了,真是雪中送炭啊!”
送大夫们走远了,“康复村”的“村民”们却还在院门口遥望着。曾经,他们以为,自己的世界里永远不会有脚步声,有的只是单调的车轮声,但好心人纷至沓来,用大爱将这里书写得足音如歌、四季如春。
河北唐山无障碍住宅小区:“康复村”里四季如春
稿源: 经济日报 2014-01-27 11:46:33
1月17日下午,阵阵寒风中的河北唐山市路南区“康复村”里,暖意浓浓。大红礼盒的土鸡蛋、成袋的长粒香米、金灿灿的花生油、黄澄澄的沙糖橘和五颜六色的棉衣堆满了大门口,旁边还有义诊用的器械、满箱的药品。早早守候在这里的“村民”们围着前来送爱心的十位唐山截瘫疗养院的医务人员,聊得正热闹。
“才几天不见,咋又送东西来了?”轮椅上,大嗓门的朱德芹说。“这次送的是棉睡衣。”疗养院的金鑫主任和朱大姐是老相识,她说:“让您里里外外崭新地过个年!”
疗养院张希成副院长告诉记者,唐山市、县、区三级共建立了18所截瘫疗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唐山大地震中的致残人员。同时还为一些有一定自理能力并组成家庭的截瘫患者建立了“康复村”。记者今天来的这个“村子”就是其中一个。虽说是“村子”,其实就是个无障碍住宅小区。由于“村民们”要在轮椅上生活,所以在这儿处处可见极人性化而颇为“神奇”的设计:没有台阶门槛的房屋、宽达1米的房门、“隐藏”在墙内的卫生间、相对低矮的家具设施……如今,25户46位“村民”已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
医生们最后走访了55岁的“康复村”负责人梁治华的家。作为第四任“村长”,他算是“村子”里的“年轻人”了,整个“村”只有他一个人还偶尔骑着电动三轮外出,但这会儿他病在床上好几天了。
“你们来得正好,他怕麻烦,不让告诉别人。”老梁的妻子看到这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高兴地说。经过心电图、血压检查之后,几位大夫嘱咐老梁换一种降压药,“不舒服千万别挺着!”
“哎,哎。”老梁连声答应着,“忒麻烦你们了,真是雪中送炭啊!”
送大夫们走远了,“康复村”的“村民”们却还在院门口遥望着。曾经,他们以为,自己的世界里永远不会有脚步声,有的只是单调的车轮声,但好心人纷至沓来,用大爱将这里书写得足音如歌、四季如春。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