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改革是一场接力
稿源: 经济日报  | 2013-12-04 08:35:12

改革原本就需要接力前行。如果没有上一环节的开拓,也就没有下一环节的延展

近期,“单独二孩”政策引起舆论持续关注。由于该项政策回应了百姓期待、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合理规模、有利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延缓,受到广泛赞誉。但是在肯定新政策的同时,一些声音却对此前的计生政策提出批评,认为其“原本就是错误”,甚至对实行了几十年的计生政策予以全盘否定。

除了计生,这种因“新政策”而否定“老政策”议论,也出现在诸如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城乡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这种一味“厚今薄古”的观点,忽视了发展的阶段特征,割裂了政策的内涵延续,不利于改革接力前行,应该及时纠正。

以“单独二孩”政策为例,新政策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出现新变化、面临新情况后推出的,是对原有政策的完善修正。但不能因此否定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并且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并非放松计划生育。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长期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须长期坚持。

再如,此轮改革对财税体制着墨颇多。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下,改革方案对预算管理、明确事权、改革税制、提高效率等均有明确要求。但不能因为将财税改革列为重点,便否定此前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贡献。事实上,1994年分税制改革及其随后的完善,在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具有里程碑作用。近20年时间里,这一体制在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高速增长双重目标、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因该制度在当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就对其挞伐,便是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极大不尊重。

改革原本就需要接力前行。如果没有上一环节的开拓,也就没有下一环节的延展。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改革的探索一脉相承。正是“改革、实践、再改革、再实践”这样一个高度关联的过程,才让我们的制度和政策能够符合时代要求,进而不断释放出制度红利。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便是这一逻辑的明证。从最开始的“一大二公”,到默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到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再到如今认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多种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既折射出时代前行的痕迹,又呈现出严谨的改革衔续,勾勒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改革之所以需要接力前行,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最终表现为不断接力的过程。

因此,不能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政策措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脱离当时客观环境制约,用新措施质疑旧政策,违背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于认识有害,于实践无益。

这也提醒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设计中,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将相关改革措施放在发展全程审视,使改革“既不割裂过去,又能牵手未来”。由此,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真正做到积极稳妥,实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张伟 胡文鹏)

【编辑:郭静】

改革是一场接力

稿源: 经济日报 2013-12-04 08:35:12

改革原本就需要接力前行。如果没有上一环节的开拓,也就没有下一环节的延展

近期,“单独二孩”政策引起舆论持续关注。由于该项政策回应了百姓期待、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合理规模、有利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延缓,受到广泛赞誉。但是在肯定新政策的同时,一些声音却对此前的计生政策提出批评,认为其“原本就是错误”,甚至对实行了几十年的计生政策予以全盘否定。

除了计生,这种因“新政策”而否定“老政策”议论,也出现在诸如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城乡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这种一味“厚今薄古”的观点,忽视了发展的阶段特征,割裂了政策的内涵延续,不利于改革接力前行,应该及时纠正。

以“单独二孩”政策为例,新政策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出现新变化、面临新情况后推出的,是对原有政策的完善修正。但不能因此否定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并且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并非放松计划生育。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长期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须长期坚持。

再如,此轮改革对财税体制着墨颇多。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下,改革方案对预算管理、明确事权、改革税制、提高效率等均有明确要求。但不能因为将财税改革列为重点,便否定此前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贡献。事实上,1994年分税制改革及其随后的完善,在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具有里程碑作用。近20年时间里,这一体制在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高速增长双重目标、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因该制度在当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就对其挞伐,便是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极大不尊重。

改革原本就需要接力前行。如果没有上一环节的开拓,也就没有下一环节的延展。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改革的探索一脉相承。正是“改革、实践、再改革、再实践”这样一个高度关联的过程,才让我们的制度和政策能够符合时代要求,进而不断释放出制度红利。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便是这一逻辑的明证。从最开始的“一大二公”,到默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到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再到如今认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多种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既折射出时代前行的痕迹,又呈现出严谨的改革衔续,勾勒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改革之所以需要接力前行,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最终表现为不断接力的过程。

因此,不能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政策措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脱离当时客观环境制约,用新措施质疑旧政策,违背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于认识有害,于实践无益。

这也提醒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设计中,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将相关改革措施放在发展全程审视,使改革“既不割裂过去,又能牵手未来”。由此,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真正做到积极稳妥,实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张伟 胡文鹏)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