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街作为江东的商业第一街是无疑的,其原因是因为它处于宁波和江东的特定的地理位。
江东在整个宁波市里属于农耕经济发达地区。宁波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买田买东乡,生儿要亲生(读shang )”,文人墨客在赞赏鄞东良好的自然条件与乡风民情时,曾留下一句很精彩的赞语:“有地皆宜稼,无人不读书”,短短10个字,将鄞东的好处说尽了。
鄞东地区之所以“有地皆宜稼”,是托了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的福,北宋的王安石出仕不久在鄞县当县令时,就在鄞东兴修水利,为鄞东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鄞东平原河网由20条大河和无数条小河道交错而成,其中进入江东地界的主要有后塘、中塘、前塘三条。东乡的农民将丰富多彩的农产品到城区来交换,一般也是顺着这三条水路进城,航船停泊在百丈路西头的奉化江的各个码头。横跨奉化江的浮桥唐代即已在这里建成,其历史差不多和宁波城一样的古老。而从江东进入海曙,走百丈路、过浮桥是最方便不过的。
做生意靠的是人气,作为江东最古老的一条街,作为宁波连接鄞东最重要的一条通道,百丈路与灵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集中在《鄮东竹枝词》里的一首:
“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鱼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该诗为明末清初的宁波诗人李鄴嗣(1623—1680)所作。李鄴嗣,鄞县人,12岁即能作诗,后受学于黄宗羲。曾参与抗清斗争,是一个正义刚直的文人。上述4句诗,选自李鄴嗣颂咏宁波乡风民俗的力作《鄮东竹枝词》,短短28个字,从秦代宁波被命名为“鄮县”写起,概述了宁波2000年历史里的商业底蕴,又写出了灵桥两岸现实的繁荣景象,还阐述了明末清初的士人对商业与农业关系的理解,真是高度精辟的诗句。
江东不仅农业、商业繁荣,而且手工业也很发达。江东居住的居民除商人和农民外,手工业者居多,为此还有一首“江东街巷作坊多”的民谣,其中的“大”字,按方言读作“duo”,读起来就朗朗上口:
“从前江东作坊多,能工巧匠本事大;镬厂巷做镬多,做出镬子尺寸大;铁锚巷铁锚多,做出铁锚交关大;打铁巷打铁多,钉耙锄头火钳大;扁担巷脚板多,背米挑担力气大;冰厂跟冰厂多,四人抬扛冰块大;还有七塔寺和尚多,泥塑木雕菩萨大。”
由此可见一斑,江东的很多地名都与生产活动有关系,例如扁担巷,就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不少码头上的“扁担帮”,即脚板工;铸坊巷,那是因为那里多铸铁工场;铁锚巷,那就更加明显,是生产船舶上用的铁锚的了。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江东不仅农业、手工业发达,显示了农耕经济的明显特征;同时造船业、运输业也很发达,处处与海商有联系。
靠海言海,在商言商,因江东处于这样一个“海商”环境之下,说起百丈街的故事,也多多少少与“海”或“商”有关系。
从百丈街最东面的卖席桥说起。百丈路和彩虹南路交界处,原本这里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卖席桥是河上一座仅有三块条石铺成的小桥,桥上并行4个人,就很拥挤了。但卖席桥正好是在繁华的百丈路的尽头,百丈路的商业气息在这里也得到延伸,桥边河岸,米店、鞋店、杂货店、酱油店、纸器店、理发店,应有尽有。卖席桥的名字来源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故事,说的是吕洞宾得道以后,云游四海,一日到了江东地界,看到沿路有很多烧火用的草,细长圆滑,吕洞宾便用手一点,让细草自动聚集起来,成了席子。接着,他手提席子走过一座桥,看到药店里一个白衣少女,名字就叫白牡丹,便与她开玩笑,撮了一些药,拿起一块黄土,点石成金,付给了白牡丹,女孩子一看是假的,也不甘示弱,也用手一点,将黄金变成了癞蛤蟆,向吕洞宾丢去,笑着说:“侬拿勿出铜钿,就把这张席子留下吧。”从此以后,人们就将这座桥称为“卖席桥”。卖席桥边的吕洞宾和白牡丹,虽然都是仙人,虚无缥缈的意味却并不多,讲的是买药付钱,商品交换,公平交易的事情,实在有太多的凡间的色彩。大约即使如吕洞宾和白牡丹,到了百丈路这样商业繁荣的地方,也免不了沾上一个“商”字吧。
至于百丈路上的另外一些故事,如鞋匠、南洋商人、县官合力集资修灵桥的故事,楼茂记老板善待穷人得到秘方的故事,赵大有做生意讲诚信“三不卖”,没有一个不与“海”、“商”有联系。这些故事放到其他篇目中讲述,此处不再赘述了。
位于百丈街中段的七塔寺是红尘中的一方净土,似乎与“商”豪不搭界。但追溯一下七塔寺的历史,马上就会发现,在这里,佛门圣地与大海有密切的关系。七塔寺建于1000多年前唐代末期唐宣宗大中(858)年间,最早的名字叫“东津禅院”。以后经历五代、宋、元代,香火一直很旺,名字也经历了“栖心寺”、“崇寿寺”、“神霄玉清万寿宫”各个阶段,后又恢复原寺名栖心崇寿寺。其时,各路香客到舟山普陀寺进香,都先要在宁波崇寿寺落脚,在这里过夜休息,然后再渡海到普陀,所以这个寺在佛教信徒中有很高的地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作乱,海上不宁,为抗御倭寇侵扰,朱元璋手下名将信国公汤和,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海岛居民迁徙到宁波江东,一把火焚毁了普陀山宝陀寺(即普济寺前身)殿舍300多间,将宝陀寺并入宁波府的栖心崇寿寺,将宝陀寺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迁移到崇寿寺供奉,并扩大了三分之一面积重建寺院。同年,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因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又被称之为“南海普陀”、“小普陀”。七塔寺与普陀寺隔海遥遥相望,成了海天佛国的补充。看来,身处百丈路的氛围中,七塔寺想与“海”、“商”完全脱离干系也难。
闹市聚海商,向东是大海。百丈路上处处显示了江东的“海商”底蕴,这里有多少故事、多少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继承啊。
再回首
每一个城市都有核心地区;而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区,又可分为政治核心、经济核心、文化核心,等等。
既如此,那宁波市江东区的核心地区在哪里呢?经过历史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江东历史上的政治中心是在大校场一带、文化中心是在贺丞庙一带的话,那么,江东区的商业中心历来是在贯穿江东东西的百丈街。而前两个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转移,百丈路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为此我们不能不研究一下百丈路。民国期间修成的地方志权威著作《鄞县通志》载:“百丈路,旧名百丈街、米行街、卖饭桥、卖席桥。”米行街、卖饭桥究竟在何处,已不可考,卖席桥的位置即在现百丈路与彩虹北路交界处。百丈路路名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有说是因为百丈路上的七塔寺里书写的经卷有百丈而命名的;有说因七塔寺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师父叫百丈;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海龙王与乌龙精搏斗,眼睛受了伤,到灵桥东来求名医,治疗过程中显了原形,龙身摆在路面上,刚好一百丈,故名。但以上说法都有牵强附会之嫌,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过浮桥直下,至米行桥99.7丈,因名”。
这里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米行、卖饭、卖席”,百丈路的路名来历里处处透露了“商”家意味;而“东海龙王”的故事,又传递了“海”的信息。
靠海言海 在商言商——百丈路上的“海”“商”故事
稿源: 2013-11-15 12:56:35
百丈街作为江东的商业第一街是无疑的,其原因是因为它处于宁波和江东的特定的地理位。
江东在整个宁波市里属于农耕经济发达地区。宁波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买田买东乡,生儿要亲生(读shang )”,文人墨客在赞赏鄞东良好的自然条件与乡风民情时,曾留下一句很精彩的赞语:“有地皆宜稼,无人不读书”,短短10个字,将鄞东的好处说尽了。
鄞东地区之所以“有地皆宜稼”,是托了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的福,北宋的王安石出仕不久在鄞县当县令时,就在鄞东兴修水利,为鄞东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鄞东平原河网由20条大河和无数条小河道交错而成,其中进入江东地界的主要有后塘、中塘、前塘三条。东乡的农民将丰富多彩的农产品到城区来交换,一般也是顺着这三条水路进城,航船停泊在百丈路西头的奉化江的各个码头。横跨奉化江的浮桥唐代即已在这里建成,其历史差不多和宁波城一样的古老。而从江东进入海曙,走百丈路、过浮桥是最方便不过的。
做生意靠的是人气,作为江东最古老的一条街,作为宁波连接鄞东最重要的一条通道,百丈路与灵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集中在《鄮东竹枝词》里的一首:
“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鱼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该诗为明末清初的宁波诗人李鄴嗣(1623—1680)所作。李鄴嗣,鄞县人,12岁即能作诗,后受学于黄宗羲。曾参与抗清斗争,是一个正义刚直的文人。上述4句诗,选自李鄴嗣颂咏宁波乡风民俗的力作《鄮东竹枝词》,短短28个字,从秦代宁波被命名为“鄮县”写起,概述了宁波2000年历史里的商业底蕴,又写出了灵桥两岸现实的繁荣景象,还阐述了明末清初的士人对商业与农业关系的理解,真是高度精辟的诗句。
江东不仅农业、商业繁荣,而且手工业也很发达。江东居住的居民除商人和农民外,手工业者居多,为此还有一首“江东街巷作坊多”的民谣,其中的“大”字,按方言读作“duo”,读起来就朗朗上口:
“从前江东作坊多,能工巧匠本事大;镬厂巷做镬多,做出镬子尺寸大;铁锚巷铁锚多,做出铁锚交关大;打铁巷打铁多,钉耙锄头火钳大;扁担巷脚板多,背米挑担力气大;冰厂跟冰厂多,四人抬扛冰块大;还有七塔寺和尚多,泥塑木雕菩萨大。”
由此可见一斑,江东的很多地名都与生产活动有关系,例如扁担巷,就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不少码头上的“扁担帮”,即脚板工;铸坊巷,那是因为那里多铸铁工场;铁锚巷,那就更加明显,是生产船舶上用的铁锚的了。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江东不仅农业、手工业发达,显示了农耕经济的明显特征;同时造船业、运输业也很发达,处处与海商有联系。
靠海言海,在商言商,因江东处于这样一个“海商”环境之下,说起百丈街的故事,也多多少少与“海”或“商”有关系。
从百丈街最东面的卖席桥说起。百丈路和彩虹南路交界处,原本这里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卖席桥是河上一座仅有三块条石铺成的小桥,桥上并行4个人,就很拥挤了。但卖席桥正好是在繁华的百丈路的尽头,百丈路的商业气息在这里也得到延伸,桥边河岸,米店、鞋店、杂货店、酱油店、纸器店、理发店,应有尽有。卖席桥的名字来源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故事,说的是吕洞宾得道以后,云游四海,一日到了江东地界,看到沿路有很多烧火用的草,细长圆滑,吕洞宾便用手一点,让细草自动聚集起来,成了席子。接着,他手提席子走过一座桥,看到药店里一个白衣少女,名字就叫白牡丹,便与她开玩笑,撮了一些药,拿起一块黄土,点石成金,付给了白牡丹,女孩子一看是假的,也不甘示弱,也用手一点,将黄金变成了癞蛤蟆,向吕洞宾丢去,笑着说:“侬拿勿出铜钿,就把这张席子留下吧。”从此以后,人们就将这座桥称为“卖席桥”。卖席桥边的吕洞宾和白牡丹,虽然都是仙人,虚无缥缈的意味却并不多,讲的是买药付钱,商品交换,公平交易的事情,实在有太多的凡间的色彩。大约即使如吕洞宾和白牡丹,到了百丈路这样商业繁荣的地方,也免不了沾上一个“商”字吧。
至于百丈路上的另外一些故事,如鞋匠、南洋商人、县官合力集资修灵桥的故事,楼茂记老板善待穷人得到秘方的故事,赵大有做生意讲诚信“三不卖”,没有一个不与“海”、“商”有联系。这些故事放到其他篇目中讲述,此处不再赘述了。
位于百丈街中段的七塔寺是红尘中的一方净土,似乎与“商”豪不搭界。但追溯一下七塔寺的历史,马上就会发现,在这里,佛门圣地与大海有密切的关系。七塔寺建于1000多年前唐代末期唐宣宗大中(858)年间,最早的名字叫“东津禅院”。以后经历五代、宋、元代,香火一直很旺,名字也经历了“栖心寺”、“崇寿寺”、“神霄玉清万寿宫”各个阶段,后又恢复原寺名栖心崇寿寺。其时,各路香客到舟山普陀寺进香,都先要在宁波崇寿寺落脚,在这里过夜休息,然后再渡海到普陀,所以这个寺在佛教信徒中有很高的地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作乱,海上不宁,为抗御倭寇侵扰,朱元璋手下名将信国公汤和,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海岛居民迁徙到宁波江东,一把火焚毁了普陀山宝陀寺(即普济寺前身)殿舍300多间,将宝陀寺并入宁波府的栖心崇寿寺,将宝陀寺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迁移到崇寿寺供奉,并扩大了三分之一面积重建寺院。同年,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因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又被称之为“南海普陀”、“小普陀”。七塔寺与普陀寺隔海遥遥相望,成了海天佛国的补充。看来,身处百丈路的氛围中,七塔寺想与“海”、“商”完全脱离干系也难。
闹市聚海商,向东是大海。百丈路上处处显示了江东的“海商”底蕴,这里有多少故事、多少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继承啊。
再回首
每一个城市都有核心地区;而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区,又可分为政治核心、经济核心、文化核心,等等。
既如此,那宁波市江东区的核心地区在哪里呢?经过历史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江东历史上的政治中心是在大校场一带、文化中心是在贺丞庙一带的话,那么,江东区的商业中心历来是在贯穿江东东西的百丈街。而前两个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转移,百丈路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为此我们不能不研究一下百丈路。民国期间修成的地方志权威著作《鄞县通志》载:“百丈路,旧名百丈街、米行街、卖饭桥、卖席桥。”米行街、卖饭桥究竟在何处,已不可考,卖席桥的位置即在现百丈路与彩虹北路交界处。百丈路路名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有说是因为百丈路上的七塔寺里书写的经卷有百丈而命名的;有说因七塔寺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师父叫百丈;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海龙王与乌龙精搏斗,眼睛受了伤,到灵桥东来求名医,治疗过程中显了原形,龙身摆在路面上,刚好一百丈,故名。但以上说法都有牵强附会之嫌,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过浮桥直下,至米行桥99.7丈,因名”。
这里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米行、卖饭、卖席”,百丈路的路名来历里处处透露了“商”家意味;而“东海龙王”的故事,又传递了“海”的信息。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