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灵动甬城千古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15日 12:5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自古以来,浙东大地流淌着三条母亲河,即奉化江、余姚江及汇合后的甬江,三江汇合处称为三江口,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横跨着一座宁波最古老的江桥—灵桥,我们老宁波亲切地叫作老江桥。每晚华灯齐放,桥上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尽显三江繁华;桥下波光粼粼,滔滔不绝,叙说着无法割舍的千年情愫。

  “三圣”发起建桥梦

  唐中以前,奉化江靠摆渡过河。东岸有个补鞋匠,其补的鞋又好又牢,价钿公道。天长日久,这个鞋摊成了候船棚。一日,有个南洋巨商来候船棚等船摆渡,看看鞋匠艺好人善,就脱下鞋请鞋匠补,一边补一边谈天说地。过了一晌,船靠岸了,商人要了鞋匆匆忙忙跳上船走了。鞋匠收摊发现凳下有盒珠宝,晓得是客商遗失的,就每日挑着珠宝补鞋,傍晚挑着珠宝回屋。

  眼睛一眨三年过去了。商人又来到这里,碰到了鞋匠,就对鞋匠讲:“师傅,三年前侬给我补的鞋,现在还有这么牢呢!”鞋匠看看其讲:“勿对吧!有三年零一个月了。”商人叹口气讲:“三年前,在这里补鞋,遗落一只盒子,里头统统是珠宝,后来我又有事误了船期,只好自认晦气。”鞋匠拿出盒子,商人打开一看,珠宝一粒勿少,就要把一盒珠宝送给鞋匠。鞋匠勿要,商人要其至少收一半,两人推来推去,一晌工夫,围上很多人。

  这事惊动了县官老爷前来,问清事由后,县官判道:你俩丢宝拾珠,皆因渡口没桥;如今一仁一义,皆说不要珠宝;何不与人方便,在此渡口造桥;如若银两不够,我也凑凑热闹。县官话才说完,众人“哦”一下,拍手跺脚高声叫好,不少人还当场捐助,客商大受感动,献出整盒珠宝,鞋匠还再加点凑凑,这样奉化江上就架起一座浮桥,取名“灵桥”。为了纪念这三人的美德,人们还在江东桥头造了一座“三圣堂”。

  “三圣堂”的故事已经无从考证,连“三圣”的姓名也无从知晓,但是当时要在波涛汹涌的奉化江上搭建灵桥,必定得到了甬城上下的鼎力支持,诚信立业、乐善好施、清正为官的美德已经传颂。

  应彪初圆灵桥梦

  讲到灵桥的前身,我们不可忘记一位重要人物应彪。唐朝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宁波一带地方割据,战乱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唐穆宗派应彪到明州任刺史。当时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是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开垦农田发展生产;二是发展瓷器、丝绸、造纸、造船等手工业和运输业,促进了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唐代的明州港,因其内连运河,外通海道,故处于海外交通与内河航运的枢纽地位,此地北通日本、高丽,又是去新罗航路最为捷近的主要港口;南联西去印度、阿拉伯等国的“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唐代四大海港之一,一时间,“海外杂国贾舶交至”。821年,明州州治从鄞江镇迁至三江口一带,应彪看到三江口如此繁华地段,因奉化江波涛汹涌,将江东与海曙隔成绝地,两岸百姓靠竹筏、渡船过江,不但给两岸的商帮在生意上带来困难,而且造成百姓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总会有人殒命江中,也有可能是“三圣”的故事打动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刺史大人。为了方便百姓,应彪在公元823年,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船16艘,用蔑索联结,上铺木板,架起了奉化江上第一座浮桥。相传始建时,由于江阔水深流急,桥基总难打牢。正当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之际,一场骤风暴雨不期而降,眨眼之间又云破天开,半空中出现一道虹,七彩辉映,经久不散,桥工们心领神会,当即照着虹的位置下桩,结果桥桩很快打成,桥就造起;因有此灵异,遂取名“灵显(现)桥,简称灵桥。灵桥西连老城区药行街,东接江东百丈路,跨接江东南路和江东北路,三江口一带商业荟萃,“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美誉不胫而走。“人驰车马过,彻夜有人行”,清初诗人李邺嗣的诗歌是当时商业繁忙的真实写照。

  应彪勤政为民,在奉化江上造桥一事,被誉为当时明州史上最伟大的创举。接着他又指挥构筑它山堰、疏浚东钱湖,在宁波经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以致因劳成疾,病死在章水蜜岩,村民在蜜岩柿林岙建应彪祠。应彪儿子应肃,跟随父亲一同上任到鄞州,初择居鄞江镇,南宋时后代应高迁至山川灵秀之地蜜岩村定居,繁衍生息。

  甬籍商帮再起建桥梦

  木造浮桥虽能解决简易交通,但经不起风雨侵袭、人过车驰,何况宁波一带雨水较多,每到夏秋季节,台风肆虐,带来骤风暴雨,江水汹涌,浮桥常有断链折索,船排飘散,行人落水等险情发生。赶车挑担的在涨潮坡陡时举步费力,往往人仰车翻。过桥船只由于狂风急流把舵失控,常有与浮桥相撞而发生翻船事故。1926年8月24日、25日,疾风暴雨,急流冲击桥身,有大堆“革命草”集聚挤压桥排,形势危急。至26日上午7时半,正是早上行人来往密集的时候,靠近东西堍各第二排浮船铁链断裂,于是中段五排随之逐流飘去。那时桥上行人纷纷奔窜逃命,被挤落水者达30余人,除3人得救外均被恶浪吞没。

  灵桥固定桥的发起与近代海商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853年第一艘轮船开进三江口以后,一批批宁波青年就离家乘轮船到上海学生意,他们艰苦创业,功成名就而不忘故乡,视回馈故乡为一种荣誉,所以,凡是为故乡修码头、桥梁、学校、医院等等此类事情,凡在外发财的人,无不争先恐后。他们看到、听到故乡浮桥年年惨祸不断,清末民初就有甬商倡议改建灵桥为固定桥,这也是甬城人民共同的梦想,可惜因官府无力负担而成为泡影,1926年8月浮桥特大灾情又成为沪甬各界掀起改建热潮的动力,直到北伐成功,时局平稳,经济企稳回升,三江口一带商业日益繁华,各界要求浮桥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宁波江东和丰纱厂老板俞佐宸就是重要的发起人。1931年8月沪甬两地宁波籍商人各成立“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沪筹备处主任乐振葆,副主任陈蓉馆;甬筹备处主任王文翰,副主任严康懋、徐镛笙。酝酿至1933年9月,时机逐步成熟,乐振葆等又来甬进行最后测定,确定新桥长度,并作出经费预算共需70万圆,沪负担七成,甬负担三成。1933年10月,建桥工程在沪招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86774元得标承包,甬城百姓浮桥改建固定桥的梦想有望实现了。

  竺泉通精心建灵桥

  为便于募捐,筹委会采用洋人出面承包,用外国材料,挂着洋行牌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茄姆生应邀担任建桥顾问工程师。而实际上的设计者、施工者,基本上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竺泉通。

  竺泉通,浙江省奉化县人。15岁时由族嫂介绍进入新仁记营造厂,拜何绍庭为先生学习建筑技术,22岁以后,已能独立从事施工组织、管理、估价预算、建筑设计等业务,又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建筑界亲切的叫他“竺阿通”。1931年8月,改建宁波老江桥(即灵现桥)筹备委员会在宁波、上海同时成立。建桥工作是在上海旅沪宁波同乡会的主持下开展的,早期在沪上成功的宁波人士坚持要在家乡造一座像上海苏州河上外白渡桥那样的坚固桥梁。最后,宁波灵桥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和新江记营造厂竺泉通设计中标。

  竺泉通对灵桥设计监管工程十分细心,亲自指挥,施工程序、工种搭接、需用材料、配合机械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在设计中体现了超前和科学,灵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0吨,全部吃力在两端的马蹄式桥脚上。值得一提的是,以当时的设计眼光超前,桥下预留了能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等管的孔道。改建工程中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如拌水泥、浇桥面用的砂石,全都用筛子仔细筛过,过大过小的都不要。筛过后的砂石被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时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依旧干净洁白。桥面车道混凝土分两层,下层按一份水泥、一份半黄沙、三份石子比例搅拌,上层以一份水泥、一份石子搅拌。由于未拌黄沙,路面均露出石子,看去显得很粗糙,却有耐久不损之功能。人行道混凝土也分两层,下层工艺与车道相同,上层为水泥拌黄沙, 然后在表面滚成钉牙式眼子,从而保证车辆无倾覆之虞,行人无滑跌之患。

  独特的工艺,考究的质量,使灵桥建得异常坚固。后来,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都曾试图炸毁灵桥,但被炸后的桥面除了一个个窟窿和弹坑之外却未见有裂缝,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最重要的是灵桥改建以后,两岸往来贸易再无风浪之苦。

  甬城重圆灵桥梦

  1936年5月25日,改建工程竣工,自此,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在当时,这是我国最大最新型的独孔大环桥。

  灵桥造好以后,它的开光问题就被摆到了当时国民党省、市领导和一些资助灵桥建设的宁波乡贤和市民百姓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到底让什么人最先走过灵桥才最吉利呢?据说后来经过蒋介石的首肯,决定在宁波的四乡八里找一个最有福气的人第一个过桥,以昭灵桥的灵气。结果,在宁波的东乡东钱湖畔找到一个36岁就做了爷爷的据说是当时宁波最有福气的青年男人,让他领着16岁的大孙子,抱着才出生的小儿子,在新建的灵桥头剪了彩,抱子领孙风风光光地率先走过了桥。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美谈。

  当时的竣工典礼牵动着整个甬城。通桥之日,万人空巷,四方云集。竣工典礼也引起了当时一些民国要人的关注。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和国民政府军事统帅蒋介石都题了词,现宁波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珍藏的《重建灵桥纪念册》记录了灵桥重建的过程。悬挂在桥东西额顶上的“灵桥”二字,可能许多宁波人不知道是谁所题,他就是题写中山陵碑文和陵门“博爱”的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他的颜体,遒劲有力,至今看到,更加映衬出灵桥这位历经沧桑仍巍然的老桥英姿。

  灵桥牵动千年甬城的脉搏,寄托三江六岸的梦想,如一卷无言的史册,见证了甬城所有悲欢离合,荣辱兴衰。灵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她是宁波的灵魂和象征,已经深深印在宁波人的心坎。灵桥的元素,如灵桥牌棒冰、灵桥牌普通话等已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宁波人的生活之中,无法割舍。随着城市的东扩,江东成为宁波未来的核心城区,灵桥将继续承载着城市欣欣向荣的繁忙脚步去实现新的梦想。

原标题:
稿源:  编辑: 徐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天使奶奶”胡秀芝
云南省普洱景谷发生6.6级地震
2014十一黄金周
“凤凰”来袭 宁波全力防御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