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从私营到国企 百年修得同船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15日 12:5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和丰纱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厂址设在三江口下游约1500米处的甬江东岸冰厂跟。创始人是宁波赫赫有名的“财神爷”戴瑞卿,戴的祖辈曾经是经营“北号”的航商巨头,戴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戴瑞卿原本是通久源纱厂的大股东,因与严家发生利益冲突,不肯屈服于严家,于是就有了另起炉灶创办自己纱厂的念头。他的想法恰与宁波招商局总办顾元琛不谋而合。顾元琛当时正在竭力提倡“抵制外溢之利,供给内地之用,以养地方食力之民”的主张,因此,对戴瑞卿筹建新纱厂一事大加支持。两人联手,招集周熊甫、郑岳生等463户为股东,集资银元60万元,创办了和丰纱厂,时全名为“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戴瑞卿是最大的股东,理所当然地被推为总经理。

  和丰纱厂实力雄厚,设备齐全,又地处甬江入海口要道,海上进出交通方便,厂内各交通要道都设有小铁轨,直接通向江边码头。1907年,正式试车投产后就迎得开门红,所产棉纱质量匀称,色泽洁白,堪与日本纱“兰鱼”牌相媲美,畅销各地。

  但是,由于当时宁波民族工业的薄弱,和丰纱厂不得不面临一个“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一方面,要在洋货市场的夹缝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沉重的“官息”、“庄息”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而股东们却不管这些,只凭股票向工厂索取股息,工厂虽有盈余,钱却都装进了大股东们的腰包里。和丰纱厂逐渐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1910年,顾元琛走马上任,成为和丰纱厂又一任总经理。顾元琛精明,有魅力,也非常有个性。顾元琛的魄力就在于他敢于负债经营,面对困难方寸不乱。早在戴瑞卿时代,董事会上就有很多人提出以厂基作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解燃眉之急,可顾元琛却极力反对,认为这是饮鸩止渴。现在他仍然坚信,靠企业自己的力量一定能闯过难关。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在既不触犯《商律》又不侵犯股董权益的前提下,他采取向股东发售公债券的方式筹借款项,同时,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加以整顿,开源节流,企业终于度过了难关。

  1921年,顾元琛因病辞职。在顾元琛任职的11年里,和丰纱厂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还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企业不断扩大资本,增添纱锭,购置土地,年年盈利,1915年,和丰纱厂一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纱厂;1919年,成为全国拥有地皮最多的纱厂。

  顾元琛时代和丰纱厂还有一大手笔,那就是建造了最著名的“一百间头”。为解决来自外地的工人住宿问题,企业分档次地建造了168间工人宿舍,俗称“一百间头”。另外,还为高级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建造了更为宽敞的“石库门”住宅,也达百余间。这是宁波最早的工人住宅区,长达500多米的宅区,形如一条“长街”,是当时宁波的一大风景。多少年过去以后,和丰的老工人们还念念不忘“一百间头”呢。

  1922年后,和丰纱厂虽年年有盈余,但数量已经不多。1926年后,洋纱重新倾销中国市场,国内连年内战,农村经济破产,各种赋税加重,国产纱再次陷入滞销困境。和丰纱厂也难逃年年亏损命运,1933年时,负债额已达80万元之多。企业奄奄一息,大部分股东失去了经营的信心,在上海召开的董事会上决定对和丰纱厂宣告清理(破产)。

  和丰纱厂真正到了倾家荡产的关头。这时,和丰纱厂监察人俞佐宸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清理”。他认为,和丰纱厂是宁波重要的地方工业,关系千家万户的生计,就是再困难也要竭力支撑。更可况,和丰的资力尚雄厚,轻易地宣告清理实属不明智之举。

  于是,俞佐宸成为了和丰纱厂又一任总经理,股东们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俞佐宸也非等闲之辈,他是近代著名的银行家、企业家,此时正任职中国垦业银行宁波分行经理。

  作为银行家,俞佐宸扭亏增盈自有一套思路。“抓权”,是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他以收购51%股权的方式把企业绝对的发言权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行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掌权”后,他大胆地将厂基作价80万元抵押给中国垦业银行宁波分行,又从垦业银行贷款200万,并采取减员、减薪,调整生产计划,开源节流,整顿内部管理,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一番努力后,岌岌可危的和丰纱厂终于起死复生,不仅还清了垦业银行的厂基押款和贷款,收回了主权,摆脱了危机,还保持着发展的旺盛势头。和丰纱厂的“荷蜂”牌棉纱因质量优良,获得了很高的市场信誉,销路很广,据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时,南洋一带的华商,还有人打听要购买“荷蜂”牌棉纱呢。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暴发。1938年,宁波屡遭日机狂轰滥炸,大片房屋被炸毁,数以百计的百姓被炸死,其状惨不忍睹。为了防范日本飞机轰炸,保护工厂的正常生产,和丰纱厂不得不寻求上海美泰贸易公司庇护,将和丰纱厂改为“美商美泰贸易公司经办宁波和丰纱厂”,和丰纱厂房顶上竖起了美国星条旗,再把后栈房提供给法国天主堂,作为“第四难民所”,挂上法国国旗,这样才侥幸躲过了日本侵略者的炮弹轰炸。

  祸不单行,1940年,一场大火将和丰纱厂主要生产车间、设备、工场全部焚毁,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2500名工人全部失业。正当俞佐宸为恢复生产奔走于沪甬之间的时候,1941年,日本侵略军从镇海登陆,宁波沦陷,工厂停工,俞佐宸避乱他乡。直到1946年5月,和丰纱厂才在废墟上重新开工生产,俞佐宸仍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丰纱厂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压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4年,和丰纱厂率先完成了公私合营,俞佐宸亲手把企业交到了人民政权手上。自此,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私人经营的历史,走向新生,并逐渐成为宁波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

  1966年,文革期间,和丰纱厂曾更名为“东风棉纺厂”,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原名。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高潮”时,全国很多工厂企业都停工停产闹革命,而和丰纱厂却仍然坚持试制20s“棉维纱(70:30)”,当年生产1065.5吨。

  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丰纱厂已拥有职工4450人,纱锭8.3万枚,1515型织机672台,固定资产原值4989万元,年产纯棉纱、纯化纤纱、涤棉混纺纱、化纤混纺纱、化纤线5类计8055吨,白织布1563.81万米,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汇500万美元。到1990年底时,年产能力已达2万吨,所产荷蜂牌纯棉纱曾多次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银质奖,和丰纱厂成为了宁波经济的利税大户。

  1998年5月,和丰纱厂在宁波市纺织行业大规模重组中涅槃,成为了宁波维科集团的一员。

  从私营到国企,从旧世界到新社会,和丰纱厂真可谓百年修得同船渡。百年沧桑过后,和丰不复存在了,但在宁波人看来它并未走远,当年和丰纱厂纺织女工隆隆的挡车声,仍然回响在宁波人心中。

  再回首

  提起和丰纱厂,宁波人没有不知道的。迄今为止,在宁波的近代纺织工业史上,和丰纱厂是唯一一个百年老字号,是宁波纺织工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这是旧时人们用来形容宁波民族工业薄弱景况的民谣,民谣中的三支半烟囱第一支就是和丰纱厂,可见,和丰纱厂历史地位的举足轻重。

  宁波的纺织业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人们就已学会纺木棉纱,自纺、自织,自给自足制作衣服。明清以来,宁波逐渐成为了浙东棉纺中心,专门从事纺织业的“腰机户”和“染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每逢市集,很多人就背着腰机、棋盘等土布在市上叫卖。但是,自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宁波市场,宁波的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机户”们纷纷破产,“巡行百里,不闻机声”就是当时手纺业萧条景象的写照。

  19世纪末,自强运动使中国人开始探索“中体西用”、“以华制夷”的新路,一批宁波工商业人士在这一运动中坚信“实业救国”的思想,也知道了要与外国人争夺市场的重要性,于是,大多数人转而发展自己的产业。宁波第一家抗衡“洋纱”、“洋布”的棉纺企业通久源纱厂诞生,标志着宁波以机械动力生产为特征的近代纺织工业发端。和丰纱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它虽然不是创办最早的,但却是同业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一百年来,经过数代和丰人的努力奋斗,凭借位临甬江入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纱厂最终铸就了它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它不仅是旧时宁波工业经济的象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纺织工业的一个标杆。

原标题:
稿源:  编辑: 徐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天使奶奶”胡秀芝
云南省普洱景谷发生6.6级地震
2014十一黄金周
“凤凰”来袭 宁波全力防御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