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清给纳瓦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雨鞋。(杨静雅 摄)
天清朗 数星光
山花花 在绽放
我们小小的肩膀
有着大大的力量
梦想在远方
希望在路上
……
5月30日上午,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纳瓦村小学传出了歌声,孩子们用这首《山里的花花》感谢项清叔叔和来自宁波的另外几位爱心人士。
项清是浙江高速交警总队宁波支队一位35岁的警察,三年来,他和他“悠客公益”的伙伴们以当“红娘”的方式,出资或筹资近40万元,修缮了三所西部山村小学,还为学校联系了支教老师和免费午餐。
“我的梦想是让山里孩子都有漂亮的校舍、热情的老师、免费的午餐……”项清有一个梦———让“山花花”无忧绽放。
赶了两天路到达大凉山深处
5月29日下午5点,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纳瓦村。
乘了3个小时飞机、坐了17个小时汽车,耗时两天,项清终于再次来到了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山寨。
纳瓦村小在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小院子里,一幢白色两层小楼前飘扬着五星红旗。学校旁边是破旧的村委会,墙上挂着大红条幅,上面写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我们的梦”。两抹红色成了山村里最美的风景。
项清第一个走进了刚刚交付使用的教学楼。
“按照图纸,这里不是要隔出一小间房给支教老师做浴室吗?”
“吊顶用这么小的钉子怎能钉得住?”
……
如约来结账的建筑公司老板被项清问得有些脸红。
能出资到这么偏远地方建学校,宁波的爱心人士令项清敬佩,他要用好每一分钱。
去年10月初,有支教志愿者向项清所在的“悠客公益”推介纳瓦村小。
项清有些犹豫:一般爱心人士修缮学校都希望实地勘察,纳瓦村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拨近3000米,从成都出发要两天。
“学校漏雨严重,如果不重建,孩子们可能要到20公里外住校读书。”听到志愿者这么说,项清急了。
几天后,项清和几位宁波爱心人士赶到纳瓦村小。
四间仅两米高的瓦房部分瓦片已经脱落,教室里没有灯,窗户也很小,天晴时问题不大,一下雨便水流遍地。
纳瓦村小有一到三年级,共42名学生,两名代课教师,村里还未出过大学生。
代课教师史芷祖说,曾有爱心人士想援建学校,但最终因位置偏远、施工困难而放弃。教室成了危房,乡里打算房子用不成了就让学生们到沙湾乡中心小学住校读书。如果这样,孩子们不仅每周要走大半天山路去上学,而且每年还要出1000多元柴火费等费用。一些家长已经表示:到中心小学上学负担太重,下学期孩子不读书了。
项清叫来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老板一测算,建学校要22万元。同行的宁波爱心人士吴建煌当即决定出资19万元,项清准备再筹集3万元。
项清和志愿者刘如龙当天就画出简易施工图,让建筑公司马上开工,学生暂时搬到村委会上课。
第四天临走时,项清担心工程质量出问题,动员一位女志愿者留下监工。
建筑公司老板说,他承包过很多学校工程,还没有遇到过像项清这样较真的人。
夕阳慢慢沉入大山,学校里只剩下了项清一行六人和老师们。这次,项清只告诉老师们他要来,免得给村干部添麻烦。
没有饭,就和老师一起做,没有餐桌,就从教室里搬出课桌。手撕包心菜、凉拌黄瓜和白米饭是他们的晚餐。
晚上,项清在学校院子里撑起了帐篷,呼呼睡去。
每次去助学,项清都自带帐篷,一方面是为了省掉路途中的旅馆费,近三年他用于助学的钱已不下6万元,他和妻子收入有限,还要还房贷,钱得省着用;另一方面是为了到学校后不给当地人添麻烦。
宁波交警项清牵线搭桥援建三所西部乡村小学
稿源: 宁波日报 2013-07-22 10:41:35
项清给纳瓦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雨鞋。(杨静雅 摄)
天清朗 数星光
山花花 在绽放
我们小小的肩膀
有着大大的力量
梦想在远方
希望在路上
……
5月30日上午,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纳瓦村小学传出了歌声,孩子们用这首《山里的花花》感谢项清叔叔和来自宁波的另外几位爱心人士。
项清是浙江高速交警总队宁波支队一位35岁的警察,三年来,他和他“悠客公益”的伙伴们以当“红娘”的方式,出资或筹资近40万元,修缮了三所西部山村小学,还为学校联系了支教老师和免费午餐。
“我的梦想是让山里孩子都有漂亮的校舍、热情的老师、免费的午餐……”项清有一个梦———让“山花花”无忧绽放。
赶了两天路到达大凉山深处
5月29日下午5点,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纳瓦村。
乘了3个小时飞机、坐了17个小时汽车,耗时两天,项清终于再次来到了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山寨。
纳瓦村小在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小院子里,一幢白色两层小楼前飘扬着五星红旗。学校旁边是破旧的村委会,墙上挂着大红条幅,上面写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我们的梦”。两抹红色成了山村里最美的风景。
项清第一个走进了刚刚交付使用的教学楼。
“按照图纸,这里不是要隔出一小间房给支教老师做浴室吗?”
“吊顶用这么小的钉子怎能钉得住?”
……
如约来结账的建筑公司老板被项清问得有些脸红。
能出资到这么偏远地方建学校,宁波的爱心人士令项清敬佩,他要用好每一分钱。
去年10月初,有支教志愿者向项清所在的“悠客公益”推介纳瓦村小。
项清有些犹豫:一般爱心人士修缮学校都希望实地勘察,纳瓦村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拨近3000米,从成都出发要两天。
“学校漏雨严重,如果不重建,孩子们可能要到20公里外住校读书。”听到志愿者这么说,项清急了。
几天后,项清和几位宁波爱心人士赶到纳瓦村小。
四间仅两米高的瓦房部分瓦片已经脱落,教室里没有灯,窗户也很小,天晴时问题不大,一下雨便水流遍地。
纳瓦村小有一到三年级,共42名学生,两名代课教师,村里还未出过大学生。
代课教师史芷祖说,曾有爱心人士想援建学校,但最终因位置偏远、施工困难而放弃。教室成了危房,乡里打算房子用不成了就让学生们到沙湾乡中心小学住校读书。如果这样,孩子们不仅每周要走大半天山路去上学,而且每年还要出1000多元柴火费等费用。一些家长已经表示:到中心小学上学负担太重,下学期孩子不读书了。
项清叫来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老板一测算,建学校要22万元。同行的宁波爱心人士吴建煌当即决定出资19万元,项清准备再筹集3万元。
项清和志愿者刘如龙当天就画出简易施工图,让建筑公司马上开工,学生暂时搬到村委会上课。
第四天临走时,项清担心工程质量出问题,动员一位女志愿者留下监工。
建筑公司老板说,他承包过很多学校工程,还没有遇到过像项清这样较真的人。
夕阳慢慢沉入大山,学校里只剩下了项清一行六人和老师们。这次,项清只告诉老师们他要来,免得给村干部添麻烦。
没有饭,就和老师一起做,没有餐桌,就从教室里搬出课桌。手撕包心菜、凉拌黄瓜和白米饭是他们的晚餐。
晚上,项清在学校院子里撑起了帐篷,呼呼睡去。
每次去助学,项清都自带帐篷,一方面是为了省掉路途中的旅馆费,近三年他用于助学的钱已不下6万元,他和妻子收入有限,还要还房贷,钱得省着用;另一方面是为了到学校后不给当地人添麻烦。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