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台风分布: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8、热带气旋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从2000年开始,公众不仅能听到热带气旋的编号,而且发现热带气旋像人类一样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要给热带气旋取名字?这些名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处处长田翠英介绍说,热带气旋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预警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有必要给热带气旋取个名字。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是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增加警报的效用,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几个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就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西北太平洋地区一直没有统一的台风命名。美国和菲律宾制定了自己的命名表,特别是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他国家采纳。但是这样的命名并不是权威的命名,许多国家并不接受。如菲律宾采用自己的命名,我国采用自己的编号,很不统一。
亚洲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是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济社会合作理事会的下属专门机构,负责协调这一带地区的台风及其他气象水文事务。多年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所以通常情况一个台风会有许多种叫法,国际编号、国内编号、关岛的命名。
随着亚洲的经济腾飞,亚洲国家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使用自己的热带气旋名字。
给热带气旋起名字的建议是在1997年底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由中国香港代表提出的,立刻得到大多数成员的积极响应。会议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具体研究执行的细节。会后,台风研究协调小组积极开展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并于1998年8月在北京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热带气旋命名问题。
亚洲名字的特点是由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共同来取名字,因为大家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不同,对名字的含义、发音都很敏感。北京会议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命名的原则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1998年年底,台风委员会在菲律宾召开了第31届会议,其中一项议题就是讨论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案。会上菲律宾代表提出要更换其原来的提名,为此,台风研究协调小组又临时召开会议,专门审议菲律宾提出的名字。在达成一致后,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了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命名方案,决定新的命名方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2000年从“达维”开始,一直到“苏力”,共使用了23个名字,2001年从第24个名字“西马仑”开始,到某一年命名表的最后一个名字“苏拉”使用后,又从第一个名字“达维”开始命名。
我国为台风委员会命名表提供了10个名字,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田翠英说,为了起好热带气旋名字,在报纸上刊登了征名启事,广泛收集热带气旋名字。同时,为了避免引起混乱,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商定了统一的中文译名,使得几乎所有的名字都更加中国化,这套中文名字是权威的中文译名。
以后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即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同一名字。这样的话,就要重新起一个名字加入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生效后,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表又经过2次更新。主要是一些成员,也包括非台风委员会成员对个别热带气旋名字提出了修改意见,台风委员会经过讨论,对这些名字进行了调整。去年11月在我国上海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7届会议,同意将云娜等四个热带气旋命名作为永久命名从命名表中删除。新补充的四个热带气旋命名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确定。
什么是台风 台风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稿源: 2013-07-11 15:33:54
7、台风分布: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8、热带气旋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从2000年开始,公众不仅能听到热带气旋的编号,而且发现热带气旋像人类一样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要给热带气旋取名字?这些名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处处长田翠英介绍说,热带气旋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预警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有必要给热带气旋取个名字。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是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增加警报的效用,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几个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就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西北太平洋地区一直没有统一的台风命名。美国和菲律宾制定了自己的命名表,特别是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他国家采纳。但是这样的命名并不是权威的命名,许多国家并不接受。如菲律宾采用自己的命名,我国采用自己的编号,很不统一。
亚洲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是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济社会合作理事会的下属专门机构,负责协调这一带地区的台风及其他气象水文事务。多年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所以通常情况一个台风会有许多种叫法,国际编号、国内编号、关岛的命名。
随着亚洲的经济腾飞,亚洲国家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使用自己的热带气旋名字。
给热带气旋起名字的建议是在1997年底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由中国香港代表提出的,立刻得到大多数成员的积极响应。会议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具体研究执行的细节。会后,台风研究协调小组积极开展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并于1998年8月在北京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热带气旋命名问题。
亚洲名字的特点是由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共同来取名字,因为大家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不同,对名字的含义、发音都很敏感。北京会议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命名的原则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1998年年底,台风委员会在菲律宾召开了第31届会议,其中一项议题就是讨论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案。会上菲律宾代表提出要更换其原来的提名,为此,台风研究协调小组又临时召开会议,专门审议菲律宾提出的名字。在达成一致后,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了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命名方案,决定新的命名方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2000年从“达维”开始,一直到“苏力”,共使用了23个名字,2001年从第24个名字“西马仑”开始,到某一年命名表的最后一个名字“苏拉”使用后,又从第一个名字“达维”开始命名。
我国为台风委员会命名表提供了10个名字,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田翠英说,为了起好热带气旋名字,在报纸上刊登了征名启事,广泛收集热带气旋名字。同时,为了避免引起混乱,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商定了统一的中文译名,使得几乎所有的名字都更加中国化,这套中文名字是权威的中文译名。
以后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即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同一名字。这样的话,就要重新起一个名字加入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生效后,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表又经过2次更新。主要是一些成员,也包括非台风委员会成员对个别热带气旋名字提出了修改意见,台风委员会经过讨论,对这些名字进行了调整。去年11月在我国上海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7届会议,同意将云娜等四个热带气旋命名作为永久命名从命名表中删除。新补充的四个热带气旋命名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确定。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