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稿源: 新华网  | 2013-06-28 14:05:28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赣州市赣县江口镇旱塘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本报通讯员 许军摄

编者按

作为“共和国摇篮”,包括江西赣州在内的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老苏区振兴的号角。而赣州已经开展两年之久的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则成为了老苏区振兴的动力和抓手,在继承“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苏区精神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预热。

《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访问了赣州大地,其所展现的振兴速度、发展魄力和实干精神,其所谱写的中国梦赣州篇章,令人倍感振奋。

在合富新村,黄淼澜是唯一一个穿白色衬衫的人。这与他被晒得黝黑的皮肤有些不相称。

从村南向村北走,老表们不停地招呼着他。五保户肖万尧老人叫他进去喝茶,江姓大娘让他帮着找找孙子去了哪个邻居家。一对儿正在争宅基地的叔侄打电话找他评理。他耐心地劝:“不要没点事就打官司嘛!”

他事无巨细。土坯房改造和新居建设已经完成了第一期,3层楼高的客家建筑沿着缓坡飞檐斗拱、鳞次栉比。新的村幼儿园和村诊所正在封顶――这一切,他都要盯着。

兴国县合富新村,江西赣州3700多个行政村之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后,它和所有有着红色历史的赣州乡村一样,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长征。

兴国县长冈乡党委纪委书记黄淼澜,赣州9万名“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之一。作为一项进行了两年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送”已然成为赣州发展的抓手。

换句话说,赣州正以苏区精神,奔跑在振兴的路上。

9万“三送”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杨荣美为老表欧阳鹏点了一支烟,两个人站在后者的新房前“话事”(聊天)。

作为瑞金洁源村的残疾户,欧阳鹏除了领取土坯房改造的一般补贴外,还可以额外申请5000元的困难补助。杨荣美和他聊的,正是申请手续的事。

和黄淼澜一样,杨荣美也是常驻农村的“三送”干部之一。他们的名字和手机号被写在一块砖头大小的“三送”联系牌上――在赣州农村,几乎每户门楣旁都钉着这样的牌子。

80年前在同一片土地上,毛泽东同志曾打下了著名的“红井”,并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那篇名为《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中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保持血肉亲情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今天老苏区振兴的过程中,赣州再次显现出了这种“红色基因”。2010年12月,在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的规划和推动下,赣州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铺开,毛泽东诗词中“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磅礴气势再次出现在赣州大地上。

经过两年半的实践,“三送”工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形成了一套细致的选派、考核制度。全市9.3万名干部全部参与联系群众,赣州228万户群众都有干部结对联系。在具体工作中,每个市、县机关单位挂点联系1个以上村(社区),分别派2~3名干部组建工作队常驻;乡镇(街道)每名干部分片联系2~3个村小组或社区群众;市县两级机关其他干部每人联系5户以上的重点户。“两红”人员(在乡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贫困户、失独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五保户和产业大户都是重点联系对象。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收入偏低的后发地区,干部做什么样的事、怎样做事其实是发展的题眼。保持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仅关乎党性作风,也关乎发展理念。

“三送”工作已然成为赣州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一年中,数万“三送”干部成为了民生发展的支点,为群众的住房、行路、饮水、用电、上学、看病、上网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让群众得实惠,使干部受教育”,是史文清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过的“三送”目标。在记者接触到的基层干部中,像黄淼澜这样的年轻干部,身上都有一种超越了年龄的扎实和成熟感。

由于有这样的基础,赣州对于即将在全国铺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围绕谱写中国梦的赣州篇章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三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水平”,是在最近的一次“三送”工作会议上,史文清提出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在吸收普遍经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在未来,这不仅是干部作风建设,恐怕亦是老苏区振兴工作中的“方法论”。

【编辑:崔燕】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稿源: 新华网 2013-06-28 14:05:28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赣州市赣县江口镇旱塘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本报通讯员 许军摄

编者按

作为“共和国摇篮”,包括江西赣州在内的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老苏区振兴的号角。而赣州已经开展两年之久的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则成为了老苏区振兴的动力和抓手,在继承“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苏区精神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预热。

《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访问了赣州大地,其所展现的振兴速度、发展魄力和实干精神,其所谱写的中国梦赣州篇章,令人倍感振奋。

在合富新村,黄淼澜是唯一一个穿白色衬衫的人。这与他被晒得黝黑的皮肤有些不相称。

从村南向村北走,老表们不停地招呼着他。五保户肖万尧老人叫他进去喝茶,江姓大娘让他帮着找找孙子去了哪个邻居家。一对儿正在争宅基地的叔侄打电话找他评理。他耐心地劝:“不要没点事就打官司嘛!”

他事无巨细。土坯房改造和新居建设已经完成了第一期,3层楼高的客家建筑沿着缓坡飞檐斗拱、鳞次栉比。新的村幼儿园和村诊所正在封顶――这一切,他都要盯着。

兴国县合富新村,江西赣州3700多个行政村之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后,它和所有有着红色历史的赣州乡村一样,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长征。

兴国县长冈乡党委纪委书记黄淼澜,赣州9万名“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之一。作为一项进行了两年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送”已然成为赣州发展的抓手。

换句话说,赣州正以苏区精神,奔跑在振兴的路上。

9万“三送”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杨荣美为老表欧阳鹏点了一支烟,两个人站在后者的新房前“话事”(聊天)。

作为瑞金洁源村的残疾户,欧阳鹏除了领取土坯房改造的一般补贴外,还可以额外申请5000元的困难补助。杨荣美和他聊的,正是申请手续的事。

和黄淼澜一样,杨荣美也是常驻农村的“三送”干部之一。他们的名字和手机号被写在一块砖头大小的“三送”联系牌上――在赣州农村,几乎每户门楣旁都钉着这样的牌子。

80年前在同一片土地上,毛泽东同志曾打下了著名的“红井”,并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那篇名为《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中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保持血肉亲情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今天老苏区振兴的过程中,赣州再次显现出了这种“红色基因”。2010年12月,在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的规划和推动下,赣州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铺开,毛泽东诗词中“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磅礴气势再次出现在赣州大地上。

经过两年半的实践,“三送”工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形成了一套细致的选派、考核制度。全市9.3万名干部全部参与联系群众,赣州228万户群众都有干部结对联系。在具体工作中,每个市、县机关单位挂点联系1个以上村(社区),分别派2~3名干部组建工作队常驻;乡镇(街道)每名干部分片联系2~3个村小组或社区群众;市县两级机关其他干部每人联系5户以上的重点户。“两红”人员(在乡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贫困户、失独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五保户和产业大户都是重点联系对象。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收入偏低的后发地区,干部做什么样的事、怎样做事其实是发展的题眼。保持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仅关乎党性作风,也关乎发展理念。

“三送”工作已然成为赣州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一年中,数万“三送”干部成为了民生发展的支点,为群众的住房、行路、饮水、用电、上学、看病、上网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让群众得实惠,使干部受教育”,是史文清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过的“三送”目标。在记者接触到的基层干部中,像黄淼澜这样的年轻干部,身上都有一种超越了年龄的扎实和成熟感。

由于有这样的基础,赣州对于即将在全国铺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围绕谱写中国梦的赣州篇章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三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水平”,是在最近的一次“三送”工作会议上,史文清提出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在吸收普遍经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在未来,这不仅是干部作风建设,恐怕亦是老苏区振兴工作中的“方法论”。

编辑: 崔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