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代表委员热议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和"车轮上的浪费"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3-03-02 11:26:40

 

  给公车套上制度的“笼头”

  “没笼头的马———乱套了。”这句歇后语,是当前一些地方公车滥用的生动写照。已经徘徊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进程,能否有新的突破?

  2013年全国两会即将到来之际,对于公车改革这个老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当前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东风劲吹,要用整肃“舌尖上的浪费”的决心和力度来遏制“车轮上的浪费”,给公车套上制度的“笼头”。

  浪费有多大?改比不改省出三分之一

  春节期间,有网友曝光了悬挂军牌的公务用车和政府机关的公务用车。其中不乏玛莎拉蒂总裁、奥迪Q7、宝马X6、路虎越野这样的豪车。

  有多少公车属于超标超编配置?其私用占多大比例?

  “至少从老百姓的感受和网友曝光的情况来看,这个比例低不了。有的人连买菜都开着公车去。”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说。

  呼吁公车改革多年的湖北政协常委叶青说,遏制公车浪费,立规矩、定制度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公车数量和费用到底有多少。

  全国人大代表杜黎明多年来也一直关注、呼吁公车改革。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相关提案中称,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有200多万辆。

  对此,叶青认为这是一个窄口径的统计。从广义上讲,全国的公车远远不止200万辆。

  “目前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车,每年的总费用又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真实准确的统计。”叶青说,这其中的浪费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

  “两头挤压”倒逼套“笼头”

  代表委员认为,公车浪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破坏的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公车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缺陷越来越明显。”杜黎明说。

  叶青指出,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各地公车私用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大部分公车还存在隐性私用情况。而且,公用私用的界定方往往是公车使用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社会的评判监督机制。

  “中央有决心,基层有呼声,国内外可以参考的制度也不少,为什么公车改革难以根本推进?就是堵在了这个中间环节。”施杰说,因为触动的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既得利益,使有些人观望、拖延甚至阻碍改革。在当前的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要更大一些,态度要更坚决一些,同时要更广泛地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层“两头挤压”的倒逼之势。

  强化制度建设,跳出“应景式改革”

  近期,有人提议借鉴广东做法安装GPS进行内部管理监督,或者公车加上明显标识以示身份。叶青说,前者的监督方式广大人民群众不知情,有一定局限性。后者应该比较好,将马路上的公车透明化,以利群众监督。

  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治理公车浪费,若是处理起来不痛不痒,举报与不举报、曝光与不曝光没啥区别,反倒会产生负效应,使公车改革倒退。

  长期监督公车私用的广州市民区少坤曾表示,这些年举报得到的答复大都是警告、通报批评或补交使用费。

  “加大问责力度迫在眉睫,强有力的惩处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展示改革的决心。”施杰建议尽快建立响应问责机制,对于公众的举报,如调查属实,要立即查处并公开答复;如不属实,也应说明情况。

  施杰强调,尤其要明确领导责任,所在单位出现公车违规要追究领导责任,从领导抓起,从领导落实。“社会监督、日常管理、财务审计和考核问责要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真正跳出‘喊一阵、改一阵’的应景式改革。”(据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张赛霞】

代表委员热议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和"车轮上的浪费"

稿源: 宁波日报 2013-03-02 11:26:40

 

  给公车套上制度的“笼头”

  “没笼头的马———乱套了。”这句歇后语,是当前一些地方公车滥用的生动写照。已经徘徊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进程,能否有新的突破?

  2013年全国两会即将到来之际,对于公车改革这个老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当前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东风劲吹,要用整肃“舌尖上的浪费”的决心和力度来遏制“车轮上的浪费”,给公车套上制度的“笼头”。

  浪费有多大?改比不改省出三分之一

  春节期间,有网友曝光了悬挂军牌的公务用车和政府机关的公务用车。其中不乏玛莎拉蒂总裁、奥迪Q7、宝马X6、路虎越野这样的豪车。

  有多少公车属于超标超编配置?其私用占多大比例?

  “至少从老百姓的感受和网友曝光的情况来看,这个比例低不了。有的人连买菜都开着公车去。”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说。

  呼吁公车改革多年的湖北政协常委叶青说,遏制公车浪费,立规矩、定制度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公车数量和费用到底有多少。

  全国人大代表杜黎明多年来也一直关注、呼吁公车改革。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相关提案中称,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有200多万辆。

  对此,叶青认为这是一个窄口径的统计。从广义上讲,全国的公车远远不止200万辆。

  “目前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车,每年的总费用又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真实准确的统计。”叶青说,这其中的浪费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

  “两头挤压”倒逼套“笼头”

  代表委员认为,公车浪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破坏的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公车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缺陷越来越明显。”杜黎明说。

  叶青指出,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各地公车私用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大部分公车还存在隐性私用情况。而且,公用私用的界定方往往是公车使用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社会的评判监督机制。

  “中央有决心,基层有呼声,国内外可以参考的制度也不少,为什么公车改革难以根本推进?就是堵在了这个中间环节。”施杰说,因为触动的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既得利益,使有些人观望、拖延甚至阻碍改革。在当前的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要更大一些,态度要更坚决一些,同时要更广泛地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层“两头挤压”的倒逼之势。

  强化制度建设,跳出“应景式改革”

  近期,有人提议借鉴广东做法安装GPS进行内部管理监督,或者公车加上明显标识以示身份。叶青说,前者的监督方式广大人民群众不知情,有一定局限性。后者应该比较好,将马路上的公车透明化,以利群众监督。

  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治理公车浪费,若是处理起来不痛不痒,举报与不举报、曝光与不曝光没啥区别,反倒会产生负效应,使公车改革倒退。

  长期监督公车私用的广州市民区少坤曾表示,这些年举报得到的答复大都是警告、通报批评或补交使用费。

  “加大问责力度迫在眉睫,强有力的惩处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展示改革的决心。”施杰建议尽快建立响应问责机制,对于公众的举报,如调查属实,要立即查处并公开答复;如不属实,也应说明情况。

  施杰强调,尤其要明确领导责任,所在单位出现公车违规要追究领导责任,从领导抓起,从领导落实。“社会监督、日常管理、财务审计和考核问责要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真正跳出‘喊一阵、改一阵’的应景式改革。”(据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张赛霞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