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稿源: 新华网  | 2013-02-27 14:56:37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熊梅

  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

  访谈记者:马扬

  记者:欢迎三位代表来新华社做客,就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想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前择校是个什么状况?

  熊梅:从全国来说,小学的择校需求和比例不如中学,反映家长不同年龄段的重视和需求程度不同。比如说小学择校比例全国来看占到15%,中学30%左右,和发达国家比,小学差不多18%,中学高一点。从地区来看,小学14%的择校比例。择校比例最近增加,从家长层面看到他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择校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记者:潘校长,作为中学校长,您怎么看?

  潘永兴:择校在一定区域比例还比较大,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择校是应该存在的。

  记者:作为吉林省最好中学的校长,李校长您怎么看?

  李桢:全国高中的择校比例25%左右,我们学校28%,从高中来说,重点高中指标分配到所有初中,这两年做的不错。长春市的指标分配在全国来说算是比较合理的,这就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现在初中择校矛盾比较突出。初中间学校差距大,而且民办学校比例过大,这就会导致择校热。

  熊梅:家长对孩子发展个性化的要求也多元了。不仅是优质资源的选择,也是办学特色的选择。这和以往有所变化。这是现在社会发展特征的投影,也是反映了人的发展的需求。这和以往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另外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公办和民办,到2009年,国家已经清理整顿了一些择校问题。到2009年,我们长春市也完成了要择校到民办的任务。

  潘永兴:择校本质还是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配置不合理。基础教育投入吉林增加了21%,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重点与非重点校的划分,几十年的投入积淀,在百姓和学生家长中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家长子女为了追求更好的大学,增加升学率,可能觉得在好学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再一个特色化的学校,艺术体育啊有一些学校有优势,就又形成了新的择校热点。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记者:入学季节诸位的苦辣酸甜都在哪?

  李桢:学校有名额的限制,提供给社会的名额是有限的。供需矛盾比较尖锐,化解矛盾的根本还是政府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从政府协调角度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认为初中到高中的择校还是最重要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削峰填谷,把优质学校也拉下来。

  熊梅:治理和消除择校是两个概念,我认为消除不可能,只能治理。治理从我们来讲,我们要择校,我们很强调按照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达到99%以上,已经实现了有学上的问题,我们的择校导向应该是到民办学校。现在有一些个别现象,个别地区的学校存在以权、情、分数择校的局面,我们有句话,校长都是春天里最可爱的人。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信任我们可以理解,但政策有家长不了解,我们希望他们多理解。在公办学校这边,这个问题不突出了,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就近入学。在民办学校,尽管我们借助名校的资源创造了民办学校,但依然不能满足家长择校的强烈愿望,这还是有矛盾,希望通过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覆盖面,但还是满足不了。我们也很无奈,因为我们不可能无限集团化,扩大发展,教学培训和管理都要跟进的,择校的问题应该逐步得到缓解,要消除的艰巨性复杂性还是有,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记者:为什么早些年择校没有像现在这么激烈。

  李桢:原来大家只是满足在温饱阶段,现在人们的温饱不成问题了,当然关注其它的要求,家里就一个孩子和有四个孩子的期待不一样的。现在就业的压力,孩子以后工作的选择,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转化为对孩子的期待,要求择校。家长都说,即使我自己收入受教育水平不高,但不愿让孩子失去太多机会,有更好的发展,家长都想帮现在学校之间的差异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统筹差异比原来大了。就近入学,很多学生就是觉得和小学价值观相近的就认可,这对初中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家长学生就学价值的延续。

  潘永兴:重点中学的概念是文革之后提出来的,当时是十年浩劫之后,希望快出人才早出人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当时吉林省有22所重点中学,到90年代末88所。现在还在不断扩大。为什么扩大还依然存在矛盾。为什么中小学择校这么受关注?第一是收费,就引发了公平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是校际差距拉大。现在小学的择校现象在长春降低,在吉林省、长春市择校开始趋于理性化。这得益于政府的硬件投入。但从学校自身来看,还是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根本。

【编辑:陈燕】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稿源: 新华网 2013-02-27 14:56:37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熊梅

  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

  访谈记者:马扬

  记者:欢迎三位代表来新华社做客,就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想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前择校是个什么状况?

  熊梅:从全国来说,小学的择校需求和比例不如中学,反映家长不同年龄段的重视和需求程度不同。比如说小学择校比例全国来看占到15%,中学30%左右,和发达国家比,小学差不多18%,中学高一点。从地区来看,小学14%的择校比例。择校比例最近增加,从家长层面看到他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择校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记者:潘校长,作为中学校长,您怎么看?

  潘永兴:择校在一定区域比例还比较大,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择校是应该存在的。

  记者:作为吉林省最好中学的校长,李校长您怎么看?

  李桢:全国高中的择校比例25%左右,我们学校28%,从高中来说,重点高中指标分配到所有初中,这两年做的不错。长春市的指标分配在全国来说算是比较合理的,这就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现在初中择校矛盾比较突出。初中间学校差距大,而且民办学校比例过大,这就会导致择校热。

  熊梅:家长对孩子发展个性化的要求也多元了。不仅是优质资源的选择,也是办学特色的选择。这和以往有所变化。这是现在社会发展特征的投影,也是反映了人的发展的需求。这和以往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另外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公办和民办,到2009年,国家已经清理整顿了一些择校问题。到2009年,我们长春市也完成了要择校到民办的任务。

  潘永兴:择校本质还是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配置不合理。基础教育投入吉林增加了21%,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重点与非重点校的划分,几十年的投入积淀,在百姓和学生家长中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家长子女为了追求更好的大学,增加升学率,可能觉得在好学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再一个特色化的学校,艺术体育啊有一些学校有优势,就又形成了新的择校热点。

人大代表谈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是社会问题

  记者:入学季节诸位的苦辣酸甜都在哪?

  李桢:学校有名额的限制,提供给社会的名额是有限的。供需矛盾比较尖锐,化解矛盾的根本还是政府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从政府协调角度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认为初中到高中的择校还是最重要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削峰填谷,把优质学校也拉下来。

  熊梅:治理和消除择校是两个概念,我认为消除不可能,只能治理。治理从我们来讲,我们要择校,我们很强调按照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达到99%以上,已经实现了有学上的问题,我们的择校导向应该是到民办学校。现在有一些个别现象,个别地区的学校存在以权、情、分数择校的局面,我们有句话,校长都是春天里最可爱的人。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信任我们可以理解,但政策有家长不了解,我们希望他们多理解。在公办学校这边,这个问题不突出了,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就近入学。在民办学校,尽管我们借助名校的资源创造了民办学校,但依然不能满足家长择校的强烈愿望,这还是有矛盾,希望通过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覆盖面,但还是满足不了。我们也很无奈,因为我们不可能无限集团化,扩大发展,教学培训和管理都要跟进的,择校的问题应该逐步得到缓解,要消除的艰巨性复杂性还是有,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记者:为什么早些年择校没有像现在这么激烈。

  李桢:原来大家只是满足在温饱阶段,现在人们的温饱不成问题了,当然关注其它的要求,家里就一个孩子和有四个孩子的期待不一样的。现在就业的压力,孩子以后工作的选择,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转化为对孩子的期待,要求择校。家长都说,即使我自己收入受教育水平不高,但不愿让孩子失去太多机会,有更好的发展,家长都想帮现在学校之间的差异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统筹差异比原来大了。就近入学,很多学生就是觉得和小学价值观相近的就认可,这对初中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家长学生就学价值的延续。

  潘永兴:重点中学的概念是文革之后提出来的,当时是十年浩劫之后,希望快出人才早出人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当时吉林省有22所重点中学,到90年代末88所。现在还在不断扩大。为什么扩大还依然存在矛盾。为什么中小学择校这么受关注?第一是收费,就引发了公平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是校际差距拉大。现在小学的择校现象在长春降低,在吉林省、长春市择校开始趋于理性化。这得益于政府的硬件投入。但从学校自身来看,还是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根本。

编辑: 陈燕

纠错:171964650@qq.com